唱春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唱春的曲调,称唱春调或春调,是一种民间曲调。一人拉胡琴,一女孩唱,除茶楼酒肆卖唱外,亦有在街头巷尾,夏令纳凉时演唱,也叫孟姜女调、四季调。常为十二迭,每月一迭,也可按四季分为四迭。每迭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戏曲剧种、曲艺曲种收为曲牌。 所唱有《孟姜女十二月花名》、《梁祝十二月花名》、《赵五娘四季调》等。

常州唱春,汲取了常州山歌和小调之精华,其曲调旧称“常州调”,俗称“春调”,是在常州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文艺活动之一。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至清代,与常州道情、滩簧等民间艺术一起风行于世,尤其在江、浙、沪“吴语地区”相当流行。

唱春,顾名思义,即在贺新春时进行的演唱,旧时一般发生在春节农闲时,唱春艺人为了索取赏钱,唱词多是吉利话,每到一村,总是挨门换户地唱过去,唱到人家酬以赏钱,便另换人家。常州唱春,起先有二人演唱(双档),后多为一人演唱(单档),身背搭裢(称乾坤袋、龙袋),一手持春锣(二斤重,寓意南北二京),一手持绘有龙凤图案的敲板(或无图案的素色板,板长13寸,寓意13省),从乡村到城镇,串街走村、挨户演唱,就眼前事物随时编唱,真所谓“出口成章,锣鼓伴唱”,同时也能以七言四句为一迭演唱历史人物故事。

常州唱春与民间故事相结合,以传说故事为内容,特别是当它与孟姜女故事相结合以后,使唱春以孟姜女故事为内容连带着它哀婉动人的曲调传遍了江南,也流传于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唱春调《孟姜女十二月花名》(亦被人称为《孟姜女调》),至少已经成了十六个剧种、二十个曲种、十四个歌舞乐种的基本唱腔与主要曲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1984年5月开始向全国公开征集《孟姜女资料》,属于“唱春”类腔调的竟占全部的72.28%,在中国民间文艺史上,乃至世界民间文艺史上,都是罕见的。

唱春,是流传在常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旧时新春期间,便有唱春艺人走村串巷,挨家挨户地上门唱春。他们一手提黄铜春锣,一手持红木春板,蹁着阔步,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声调清朗,挨门挨户地唱过去。有时也有两人搭档,轻锣小鼓合唱。他们站在人家门口,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所唱都是吉利和颂扬的话语,直唱到主家开颜,酬以糕团和零钱为止,另换人家。

唱春的曲调,称唱春调或春调,也称“常州调”。它以十二月花名调为代表,在节奏上更加欢快和热烈,给人以一种喜庆的气氛。早在光绪年间,上海百代公司就为唱春调灌过唱片。1925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明确指出:“唱春调,我们知是江苏常州的出产。”

在常州民间,关于唱春的起源,有这样一种传说:明武宗时,一次他带领几名亲随乔装改扮,外出暗察民情,至一山区,不幸遇上盗贼,银钱被劫,失去盘缠,被困路上,回不得京城。这时,随行大臣中有一位冯阁老,自告奋勇,手提小锣,沿途卖唱,来解决皇上一行人的生活经费。这便是民间传下来的冯阁老唱官春的故事。常州地方民间歌谣也有“冯阁老纳帖送官春,常州唱到紫禁城,一直唱到午朝门”的说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