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原因】引起本病的致病菌,属于非典型分支杆菌Runyan群中的1~4型,最常从病灶分离出的病原菌是4型,这是一种增殖较快的病原菌。非典型分支杆菌的大部分在自然环境下广泛存在着,感染通常都是从创口处的机会性感染开始的。

【症状】

1.皮肤病变:皮肤及皮下组织中出现结节、溃疡及瘘管。

2.发生部位:主要发生于下腹部及胸部。

【诊断】

1.分支杆菌的检出(1)结节的按印标本、渗出物的涂抹标本、或者活检材料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中确认到嗜酸菌。(2)培养 Runyan 4型所属的分支杆菌,通常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2~4天即可增殖。(3)接种试验 给豚鼠接种,即可复制出感染模型,而且豚鼠也不会死亡。

2.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其它分支杆菌感染(结核病、鼠麻风病),深部真菌病以及结节性皮下脂肪炎等鉴别。

【治疗】

1.细菌可以培养时,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用药,但非典型分支杆菌一般用氯霉素(30mg/次,1日3次,内服)或者四环素(20~50mg/次,1日3次,内服)多半有效。

2.病灶比较局限时,可尝试外科手术,但多数可复发。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关于猫麻风和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不明确,从猫向人的感染尚未确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