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大鲵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太平洋大鲵(学名:Dicamptodon tenebrosus)是分布于北美西部的大型蝾螈,最大可长到30厘米。肋骨间沟不显著,皮肤光滑,头大,大理石花纹。有幼体性熟的现象。成熟的太平洋大鲵是少数有发声能力的蝾螈。

中文学名:

太平洋大鲵

拉丁学名:

Dicamptodon tenebrosus

别称:

太平洋娃娃鱼、陆巨螈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两栖纲

目:

有尾目

科:

陆巨螈科

命名时间:

Baird and Girard, 1852

英文名称:

Pacific Giant Salamander

目录

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级别

大鲵的各种样子(3张)

外形特征

太平洋大鲵(8张)

太平洋大鲵全长可达30厘米,是北美最大的陆地鲵。头部和四肢健壮结实‍,尾巴扁平,身体的底色是黑褐色,覆盖浅棕色斑点与黑色细粒或大理石花纹。腹部为白色至浅灰色。皮肤肋间沟不显著。陆栖;有的种类有幼体性熟现象,即终生保持幼体形态。产卵于静水中。终生有发达的尾,尾褶较为厚实。皮肤光滑无鳞,表皮角质层薄并定期蜕皮。眼小,无鼓室和鼓膜;舌椭圆形,舌端不完全游离,不能外翻摄食;两颌周缘有细齿;有犁骨齿。椎体后凹型。具外鳃,犁骨齿停滞在幼体期齿列形状等,而繁殖方面已达到性成熟,称童体型或幼态持续型。[1]

分布范围太平洋大鲵(分布图)

[2]

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从北美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奇利韦克河)向南,经华盛顿西部和俄勒冈州西部及加利福尼亚州西北部。[3]

生活习性幼体用的是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成体栖息于潮湿环境,陆栖。以节肢动物、螺类、小鱼、蝌蚪和幼蛙为食。视觉差,捕食主要凭嗅觉或侧线,一般静等。成体往往留在森林的地面上,常在雨夜在觅食的,有时发现雨夜横过道路。也通常出现在溪流附近的岩石下,有时白天在溪流中爬行。肢、尾残损后可再生。[1]‍

生长繁殖雄性无交配器,体外或体内受精。求偶时皮肤腺或泄殖腔腺分泌特殊气体可识别同类。多为卵生,少数卵胎生,以适应激流环境。幼体水栖,有3对羽状外鳃,2~3龄开始不明显的变态,外鳃消失、鳃裂封闭和颈褶形成。在水流淹没的岩石或木头底部产孵,繁殖期是每年的六月和七月。每次产83至146个枚卵。幼体要经过18 - 24个月的孵化,根据环境条件和水流的状况。有些幼虫三年都不孵化。一般在雨季期间亚成体会在栖息地周围活动。[1]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两栖类红色名录——低危(LC)。[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