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概念

1. 利:通利 渗:渗除、渗泄

2.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之。

二、分析

1.性味:多甘淡平或苦寒凉

2.归经:多归肾、膀胱经,次归小肠经

3.升降浮沉:作用趋于下行

三、分类及功用

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利水消肿—主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利尿通淋—主治下焦湿热淋证。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四、配伍方法:

1、水肿兼表证:配宣肺利水药

2、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

3、湿从热化者,配清热药

4、湿从寒化者,配祛寒药

五、使用注意:

1、阴虚津亏者慎用。

2、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3、性滑利之品如薏苡仁、冬葵子,孕妇慎用或忌用。

如:茯苓 薏苡仁 扁蓄 冬瓜皮 香加皮 滑石 车前子 瞿麦 地肤子 金钱草 猪苓 海金沙 石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萆薢 茵陈蒿 虎杖 关木通 赤小豆 等。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

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关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疽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切配伍。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中药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的作用。主要用于水湿停留所引起的小便不利、尿闭、淋浊、痰饮、黄疸、湿疮等证。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分为三类:

1. 利水消肿药:性味甘淡平或微寒。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泻泄、痰饮等证。

2. 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主入膀胱、肾经。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 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胆经。用于湿热黄疸证。

粉萆薢 垂盆草 地耳草 玉米须 虎杖 金钱草 茵陈

活血丹 苘麻子 车前草 川木通 绵萆薢 灯心草 冬葵子

石韦 海金沙 地肤子 扁蓄 瞿麦 通草 关木通

滑石 车前子 椒目 小通草 大腹皮 西瓜翠衣 赤小豆

抽葫芦 冬瓜皮 泽泻 猪苓 薏苡仁 茯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