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拉丁学名:Lates calcarifer

英语学名:Silver sea perch,Barramundi

俗称:金目鲈、盲曹

纲目:鲈形目

综述:亦称尼罗河鲈。鲈形目(Perciformes)尖吻鲈科(Latidae)的大型食用和游钓鱼,学名为Lates niloticus,产于尼罗河及非洲其他河流湖泊中。此鱼口大,体上部淡绿或淡褐,下部银白色,长可达1.8公尺(6呎),重达140公斤(300磅)。身体长形,下腭突出,背鳍二个,尾鳍圆形,在非洲的河系以及亚洲和澳大利亚的沿海及河口,还产有本科几个其他种类。尖吻鲈科成员有时与婢鲈和玻鱼一起画入婢鲈科(Centropomidae)。

形态特征:尖吻鲈体延长,稍侧扁。背、腹面皆钝圆,以背面弧状弯曲较大。吻尖而短。眼中等大,前侧上位。口中等大,微倾斜,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扩大达眼眶后缘下方。鳃盖骨有一扁平小棘。二背鳍基部相连,第一背鳍具7~8硬棘,第二背鳍11~12软条。体色上侧部为茶褐色,下侧部为银白色。尾鳍呈圆形。体青灰色,吻背面及眼间隔棕褐色。胸鳍无色。其他各鳍灰褐色。

生活习性:1.习性:温热带近岸鱼类。中国、东南亚、印度及澳洲北部均有分布。生活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在沿海水域栖息和觅食,喜缓缓而流的清水。

2.食性:肉食性鱼类,体长1~10cm尖吻鲈,胃内20%浮游植物,其余为小鱼虾。较大者为肉食性,70%为虾,30%为小鱼。

3.生长:体长0.5~0.8cm,饲养15~20d,体长可达3cm左右,经100d饲养,体重达1kg即可上市。湛江近海常捕获5kg以上,南海海峡东部曾捕获2尾20kg以上。

4.洄游:尖吻鲈栖息于河口、江河以及湖泊中生长、发育,岛繁殖季节,然后再洄游到海洋中进行产卵。

渔业利用:尖吻鲈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优质高档的水产品,国际市场十分畅销。由于尖吻鲈生长块,养殖周期短,广盐性等优点。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地都在发展尖吻鲈的养殖。1975年泰国尖吻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后,推广养殖,现在成为世界是那个尖吻鲈养殖和苗种生产的主要国家。今年来,海南、深圳及中山等地进行养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