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Clement Richard Attlee,1883-1967)
英国首相。艾德礼1883年1月3日出生于伦敦普特尼,1905毕业于牛津大学,成为律师。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2年,当选工党下院议员。1924年和1929年,先后在麦克唐纳政府任职。1935年,成为英国工党领袖。1940年5月,任丘吉尔政府掌玺大臣,为战时内阁成员和实际上的副首相。1942年2月,任英国副首相(先后兼任自治领事务大臣和枢密院院长)。1945年7月,因工党在大选中获胜而出任英国首相,取代丘吉尔。任内参加波茨坦会议。1955年12月退休,被封为伯爵。1967年10月8日去世。
主要功绩及影响在克莱门特政府的带动下,英国在战后走进了“战后共识”的阶段。“战后共识”乃原始於在1942年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建议英国战後应扩充社会服务系统,并按照凯恩斯主义的方针,推行全民就业等政策。这报告後来被艾德礼政府所接纳,结果他在任内大力为公用事业和主要工业进行了国有化,并设立了国民保健署,使英国逐渐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保守党最初反对这种方针,但不久以後却又受到所有政党的支持,并为历届政府所沿袭,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战后共识”。“战后共识”的时代一直至撒切尔夫人在1970年代成为保守党党魁才走上终结。
在对外事务上,克莱门特·艾德礼政府见证大英帝国的急速解体,当中以印度次大陆地区最为显注,印度、缅甸、锡兰和巴基斯坦都相继独立。
根据研究机构MORI在2004年作的调查显示,克莱门特·艾德礼获众多受访的教授,选为20世纪和平时期最具效率的英国首相。
对外事务上,艾德礼政府面对着四大问题,分别是战后欧洲之重建、冷战的开始、联合国的成立以及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地化。艾德礼对前两者尤为关心,这些事务除了得到内斯特·贝文(ErnestBevin)协助外,艾德礼又在1945年出席了波茨坦会议,与美、苏两国的领导人,杜鲁门斯大林会面。
在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问题上,艾德礼促成英军撤出巴勒斯坦地区,并按照了社会舆论的意愿,将巴勒斯坦问题交由联合国解决,最终促成了以色列建国。但是英国在以色列建国前后,仍对阿拉伯诸国进行支持,希望能够保持在当地的传统影响力,并抵制日益深入的美苏渗透,然而,在美苏联手的压迫下,英国只能接受联合国的决议,并停止在武器和人员上支持阿拉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