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肝硬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1]心源性肝硬化又称淤血性肝硬化,系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反覆发作或缩窄性心包炎等引起的肝淤血、坏死及结缔组织增生所致的肝硬化。疾病患者

疾病症状体征心源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类型 肝硬化 基本相同,伴有原有心脏疾病的表现。在 心源性肝硬化 早期,肝脏有淤血性肿大伴压痛,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有肝细胞明显受损时,可出现轻至中度 黄疸 。此病可有 腹水 出现,但并非此病的可靠体征,因为 充血性心力衰竭 ,尤其是慢性右 心衰 竭和 缩窄性心包炎 时,在 心源性肝硬化 形成前即可出现。故仅在利尿和强心甙治疗后, 心力衰竭 的其他症状得到控制而唯独 腹水 不见减退时,应考虑此病的可能。 门静脉高压症 不如其他 肝硬化 明显,脾脏可有肿大,但腹壁 静脉曲张 、巨脾和食管静脉曲张比较少见。

疾病病理病理心源性肝硬化后期,肝脏通常缩小变硬,重量减轻,表面呈细颗粒状,边缘尖锐。肝包膜轻度增厚并常有周围炎症,外观呈结霜样,称为糖衣肝。肝切面淤血,可呈现深棕色或紫色与淡黄色斑点相互混杂,形如豆蔻,故在病理学上又称豆蔻肝。组织病理学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显著淤血扩大,伴有出血,中央静脉壁增厚;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萎缩;中央静脉及肝窦周围纤维化,并向汇管区伸延扩展,与邻近的中央静脉周围的纤维组织彼此联结,形成反常小叶(reversed lobulation),此乃为心源性肝硬化的病理学特征。

并发症脾肿大 ; 腹水

诊断鉴别西医诊断根据原有心脏疾病和持续体循环淤血的病史、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损害的证据可以作出此病之诊断,但需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Budd-Chiari综合征鉴别。实验室检查肝脏淤血程度和肝功能异常之间无绝对相关关系,80%有磺溴酞潴留,25%~75%有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大多正常或仅有轻度增高,而其他大多数肝病都伴有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因而也可籍此将淤血性肝病与其他肝病相鉴别。在急性淤血性肝脏,血清转氨酶(AST、ALT)明显增高,而慢性淤血肝仅有轻微增高。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肝淤血,都伴有白蛋白降低和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后者不能用维生素K校正,而随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好转而渐渐恢复到正常。另外,随充血性心力衰竭好转,其他肝功能指标,特别是血清转氨酶,会很快恢复至正常,而磺溴酞潴留试验则1~2周后才能恢复,低凝血酶原血症则数周后才能恢复。影像检查肝穿活检:是确诊指标,但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肝静脉压增加,故肝穿易致出血,需纠正心力衰竭,肝功能复常后才可肝穿刺活检。但如急需穿刺以明确诊断,在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等指标许可时,也可行肝穿活检。

治疗用药利尿药;强心药;降低心脏后负荷的药物

保健预防预防对于有长期肝病的患者需严格注意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注意长期检测心脏功能。保健注意保肝调养,服用新鲜猪肝或维生素E片,不要过劳,可服用氨基酸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