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王爱爱,女,山西榆次市人。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山西分会三、四届理事,山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五届委员。主工青衣。曾主演《打金枝》、《明公断》、《算粮》、《三上桃峰》、《走山》等剧目。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山西省晋剧院名誉院长。
【艺术形象】
王爱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培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从艺50年来,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创立的“爱爱腔”,独领风骚40余年,成为晋剧旦角声腔之翘楚,为后来者所效仿,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赏,并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获奖。她的唱腔技艺是大大突破前人,现在已被专家们肯定为“爱爱腔”。
【艺术风格】
王爱爱不仅唱功笃厚,而且善于利用音调的回环宕迭,抑扬顿挫,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王爱爱★专攻青衣正旦,唱.念.做基本功都很扎实,尤以唱工见长.她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特别是唱腔尾音的润腔,灵巧多变,高低自如,在晋剧旦行中,独树一帜。
【发展历程】
晋剧皇后王爱爱七岁从艺,出身梨园世家,祖母为晋剧名旦筱桂花。十五六岁即以晋剧传统戏《教子》、《明公断》、《回龙阁》、《樊梨花》等唱做并重的剧目誉满三晋,被观众惊呼为“金嗓子”;50年代就教于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陈玉英,继承了陈派“咳咳腔”的艺术精华;60年代初,师从晋剧大师牛桂英,吸收了牛派稳健大方、委婉缠绵、以柔为主的风格;同时借鉴了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某些唱法,逐步形成了晋剧青衣唱腔中一个崭新流派,即声震三晋、享誉华北的“爱爱腔”,从而确立了“晋剧皇后”的不争地位。
由于她对晋剧的突出贡献,王爱爱多次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代表作有传统戏《打金枝》、《梵王宫》、《算粮》、《金水桥》等;现代戏有《龙江颂》、《三上桃峰》等。
“爱爱腔”纯正柔和、壮美而大方,婉转而朴实,与人物性格,感情和谐统一,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以辛勤的劳动和出众的才华,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从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对晋剧艺术进行创造和革新,使晋剧青衣行当的表演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剧中的发展,她不愧为晋剧史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艺术贡献】
五十年的舞台生活,王爱爱刻苦学习、精心钻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承传统而不泥古,遵师法而不守旧,在继承前辈艺术家演唱风格中,不但掌握了高亢激越,热情豪放,以刚为主的“程派”艺术特点,也吸收了“牛派”字正腔圆,行腔稳健,以柔为主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她利用自己嗓音天赋极佳这一得天独厚的音质条件,大胆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各音腔的配合运用,以丰富的情感,惟妙惟肖的表演,刚柔相济,声情并茂,终以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等特色,在晋剧演唱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流派——“爱爱腔”,为晋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晋剧皇后”。
【成就和荣誉】
1961年赴京演出时,九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毛泽东曾高兴地称赞她唱得好,周恩来也给与她热情地勉励。
1957年获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青年学习奖;1985年获晋中戏剧调演优秀青年演员奖;1983年获省优秀中青年演员一等奖;1984年获中央电视台戏曲广播剧一等奖;1991年获全国保密文艺调演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使晋剧事业后继有人,在繁忙的演出之间,王爱爱抽出很多时间去培育青年演员,提携后学者,表现了她对晋剧事业强烈的责任感。
在《山西四大梆子交响演唱会》中,王爱爱和孙昌联袂演唱《千秋梨园情》,并与指挥任新宁共同担纲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