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名] 糠片盾蚧
[别名] 片糠蚧、灰点蚧 糠片蚧 灰点蚧 圆点蚧 龚糠蚧
[学名] Parlatoria pergandii Comstock
[ 目 ]同翅目
[ 科 ]盾蚧科
[寄主]樟、月桂、山茶花、朱顶红、女贞、瓜子黄杨、大叶黄杨、胡颓子、茉莉、无花果、苹果、梨、樱桃、葡萄、柿、茶、卫矛、枸杞、桂花、佛手等。
[为害特点]若虫、雌成虫刺吸枝干、叶和果实的汁液,重者叶干枯卷缩,削弱树势甚至枯死。
[特征描述]
成虫 雌介壳长圆或不正椭圆形,长1.5-2mm,灰白、灰褐、淡黄褐色,中部稍隆起边缘略斜,蜡质渐薄色淡,壳点很小椭圆形,暗黄绿至暗褐色,叠于第2蜕皮壳的前方边缘,第 2蜕皮壳近圆形颇大,黄褐至深褐色,接近介壳边缘。雌成虫椭圆形,长0.8mm,紫红色。雄介壳灰白色狭长而小,壳点椭圆形,暗绿褐色,于介壳前端。雄成虫淡紫色,触角和翅各1对,足3对,性刺针状。卵椭圆或长卵形,长0.3mm,淡紫色。若虫 初孵扁平椭圆形,长0.3-0.5mm,淡紫红色,足3对,触角、尾毛各1对。固定后触角和足退化。雄蛹淡紫色。雌虫介壳 长1.5~2毫米,为不规则长圆形,灰白或灰褐色,介壳边缘为黄、棕色,因其形状和颜色酷似糠壳而得名。聚集成堆时边缘无一定形状,中部稍隆起。蜡质薄而色淡。第一蜕皮壳圆形,位于前端,偏于一方,暗黄绿色。第二蜕皮壳较大,近圆形略隆起,接近介壳边缘,黄褐色。雌成虫 体宽卵圆形,长约o.8毫米,紫色,边缘有圆锥状腺刺,触角具1长刺毛。臀板淡黄色,边缘有臀叶4对。胸部和1~4腹带边缘有成群或圆锥状腺瘤。雄介壳 长约1.3毫米,灰白色,一龄蜕皮壳黑色,位于前端;虫体淡紫色,翅1对,透明,翅脉2叉,交尾器特长,针状,腹末有2瘤状突起,其上各具长毛1根。卵 椭圆或长卵形,长O.3毫米,淡紫色。若虫 初孵幼虫扁平,椭圆形,长宽O.3~0.5×O.15毫米,淡紫红色,眼黑褐色,触角和脚均短,固定后收缩,尾毛1对。蛹 近长方形,紫色,长宽0.55×0.25毫米,腹末交尾器长而发达,具尾毛1对。
[发生规律]
南方年生3-4代,以雌成虫和卵越冬,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四川重庆年生 4代,各代发生期:4-6月,6-7月,7-9月,10月至翌年4月。4月下旬起当年春梢上若虫陆续发生,6月中旬达高峰。湖南衡山、长沙3代。各代若虫发生期:5月,7月,8-9月。第1代主要于枝叶上为害,第2代开始向果实上转移为害,7-10月发生量最大为害严重。以受精雌成虫或以介壳下的卵在枝、干、叶上过冬。初孵幼虫爬行 l一2小时,选择适宜场所便定居,并分泌白色绵状蜡质覆盖虫体。若虫多固定在叶面、果实、枝梢和主干。雌若虫蜕两次皮为成虫。雄若虫蜕两次皮为前蛹,经蛹期羽化为成虫。雄成虫飞行力弱,与雌虫交尾后即死亡。重庆1年发生3~4代:一代4~6月;二代6~7月;三代7~9月;四代l0月至翌年4月。湖南长沙年生3代,各代若虫始见期,一代5月上、中旬;二代?月上、中旬;三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一代若虫主要为害枝、叶、干;二代起以后各代主要为害果实,并在其上繁殖,使果面密布介壳,严重影响外观和品质。该昆虫喜寄生于荫蔽光线差的环境,树冠内膛、下部有尘土积集或凹陷处虫口密集。初孵若虫分散转移,经1-2小时便固着为害,分泌白绵状蜡粉覆盖虫体,进而泌介壳。
[防治方法]
1. 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 2. 剪除蚧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 3. 保护引放天敌。天敌有日本方头甲、多种瓢虫和小蜂。 4. 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 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
[地理分布]
辽宁内蒙古青海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 安徽 江苏浙江江西 福建台湾广东 广西湖北湖南云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