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义 北京最后一位修笔人
■75岁的他,经营着北京最后一家修笔店,这家小店,已经开了55年
■爷爷念书时在他这儿修笔;孙子念书时,还在他这儿修笔
■附近的民警,也能对修笔说出个一二三
■年收入不过万元,有人出价8000想租他的店面,他不肯,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子女没人接他的手艺,当初的徒弟也没人干这行当了
停下来回头看看
整整10年没有摸过钢笔了。偶尔翻检旧物,找出了一支钢笔,看着竟然觉得有点陌生。当年为了让情书不太丢人而苦练钢笔字帖,似乎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啊,对了,那的确是上个世纪了。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用什么写情书?是用A4的打印纸打印出来,再签个名字么?这个思路大概也已经老土了,如今短信、电子邮件眨眼就到,情人收到的时候还是热乎的。
谁还用笔写字呢?偶然填个表格、签个名,抓过签字笔龙飞凤舞之后随手一扔,一次性的签字笔往往等不到用完,就已经不知去向了。修了几十年钢笔的张广义总觉得这样太浪费,但“浪费”好像也早是上个世纪的概念了。
不过就在十来年前,写一笔好字还令人羡慕,现在却好像衣服上的商标,成为了附属品。当北京只剩下这最后一家修钢笔的小店的时候,我们已经都不写字,也不会写字了。因为信息时代我们要追求高效率,我们“换笔”了。拿一支钢笔,打开墨水瓶吸饱墨水,然后在纸上笔走龙蛇,在这个时代太奢侈、太“浪费”了。
我们丢掉的还不止是钢笔,区区十数年,弹棉花、箍木桶、吹糖人、绷棕床……全都不见了踪影。离我们而去的,似乎远不仅仅是一两代人童年或少年时代的旧梦,还有很多色彩和旋律。在这个时代拼命叫喊“个性”的时候,却把所有不同于所谓潮流的格调和节奏都踩在了脚下。
一位朋友从大洋彼岸回国出差,5天时间连跑5个城市,和合作伙伴谈判应酬,连连喊累——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的主流生活么?没人可以回答,但大家都是这样过法。所以,张广义在过去也许和别人没有太多两样,可今天,他和他的修笔店显得那么醒目,或者说格格不入。
签字笔用完就扔似乎没什么可惜,然而其实我们并没有多少资源可以这样随意抛洒,就像我们并没有多少生命可以随便挥洒一样。我们追逐效益,我们行色匆匆,我们马不停蹄……但我们也许有时候该停下来回头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王青笠
偌大个北京城,只有一家修笔店,它的主人是75岁的张广义。
门面朴素的修笔店是一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房子,挤在两家新潮的时装屋中间,像是祖孙两代撞在一起。修笔店所在的大街上,是琳琅满目、装潢光鲜的快餐店、西饼屋、礼品店……不远处,东四商业区的豪华商业楼人来车往。修笔店在这里,好像是因为时光错位,不留神跑到了另一个时代。
55年,张广义的岁月就打磨在一支支钢笔上,他修理过的钢笔少说有50万支。他的顾客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异国。有的顾客,爷爷念书的时候就在张广义这里修钢笔,到孙子念书的时候还在这里修笔。张广义说:“我的顾客有四代人了。”
然而,张广义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干不动了,北京还能有修钢笔的吗?
他,修了55年的笔
一位顾客有两支4700元的名笔坏了,专卖店说已经不能修了,换一个笔尖的费用是800元。顾客打听到了这里,张广义给他修好,总共就收了几十元。
12月5日是北京连续大风降温的第4天,气温降到了北京50年来同期的最低温度,张广义的修笔店照常开门营业。大风里冲进来一位顾客,看见张广义就乐了:“我大老远从海淀跑过来,出门的时候就担心您别不开门啊。”张广义哈哈一笑:“我要不开门,那您不就碰锁了吗。”
有这么忠诚的老顾客,不单单因为北京就这么一家修笔店,还因为张广义的手艺是一绝。55年的修笔生涯,张广义对钢笔的感受是旁人无法领会的。钢笔拿过来不用看,只要一摸笔尖,张广义就知道笔尖是不是原装的,上次是不是自己修理的,是什么毛病。修好了张广义总是让顾客试试,老顾客嘿嘿地笑:“根本不用试,您的手艺,拿过来就好使。”
有的顾客笔尖坏了,没带钢笔直接跑到张广义这里。一说型号,张广义特意挑好了笔尖给他带回去。过了两天这位顾客又跑回来了,自己换上去了还是不好用,最后还得张广义出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广义在东安市场修笔,碰到有事或休息的时候,就由徒弟代替修理。可顾客拿到徒弟修好的钢笔一试就咧嘴:“这是张师傅修的吗?”这就是手艺。
一位顾客有两支4700元的名笔坏了,拿到那个牌子的专卖店去,人家告诉他,这样的损坏已经不能修了,得到国外的总部去调笔尖来,时间大概要半年,换一个笔尖的费用是800元。顾客打听到了张广义这里,张广义给他修好,总共就收了几十元。
张广义拿手的活儿是点笔尖。钢笔头上有一个比小米粒还小的圆珠,掉了钢笔就不能用了。需要把圆珠粘到笔尖上,然后在圆珠上开出缝才算大功告成。这道工艺在笔厂里都是激光加工,可张广义硬碰硬全是手工操作。
但现在75岁的张广义已经不能再展示这路绝活。“视力不行了。”张广义轻轻地说了一句。
甚至还修成了名人
不到20岁卖笔,然后自学修笔,并闯出“钢笔张”的名头。张广义打磨过的笔尖比新买的钢笔还好用,有些顾客买了新笔也先跑到这里磨磨。
开始学修笔的时候是上世纪40年代,张广义还不到20岁。先是和父亲一起卖笔,卖着卖着,就有人拿着笔来问能不能修。修笔这事没有教材,当时张广义也没有老师,就自己琢磨着一点点边干边学。过手的钢笔多了,张广义渐渐无师自通,还自己制作了一些修笔工具和配件——按武侠小说的说法,张广义是自创武功、自成门派。
慢慢地,张广义发现钢笔好用不好用全在笔尖,于是张广义在笔尖上花的功夫越来越多。再慢慢地,张广义打磨过的笔尖比新买的钢笔还好用,有些顾客买了新笔也先跑到张广义这里磨磨。
“钢笔张”的名号就这么叫响了。
那个时候,张广义的顾客多是学生、解放军和“爬格子”的。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张广义也搬进了东安市场。又过了十几年,张广义因为身体原因搬到了东四。再后来,社会上管张广义这样的买卖叫个体户了,而且大家都对个体户印象不好。有顾客在张广义这里修笔后非常惊讶:“真不敢相信这是个体户。”
张广义不是一般的个体户,上世纪80年代他获得过“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等一大堆荣誉,那个时候他就是北京的名人了。和现在越是名人挣钱越多不一样,张广义还是那么认真地做着这个不挣多少钱的买卖。
讲市场经济了,修笔生意赚钱不多,好多修笔店都转了行。有人好心多嘴:“老张,现在做买卖脑子要活点啊。”张广义听也听着,完了还是按自己的一套来。再往后讲究“无纸办公”,修钢笔的人比以前少了,张广义的顾客依然主要是学生、坐机关的和“爬格子”的。
他,修笔不是为了钱
修笔一年收入不过万元,于是有做服装生意的跑来想转租张广义的店面,出价月租7000元,看见他摇头,马上加到8000元,但他却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
“广义修笔店”位于东四南大街的商业区,可算繁华的黄金地段。有做服装生意的跑来想转租张广义的店面,出价月租7000元,看见张广义摇头,马上加到8000元。张广义说:“不是七千八千的事,您没明白我的意思。”可张广义也觉得,很难跟人家说明白自己的意思。
张广义的修笔店一年收入不过万元,但修了55年笔的张广义放不下手上的钢笔:“这比钱重要。这么大个城市需要这么个行业,没有不方便啊。”常人确实很难理解张广义的心情,只有在看见他凝神专注于手中钢笔的时候,或许才能有一点恍然——那是感情的倾注。喜欢是简单而又复杂的情感,何况张广义的“喜欢”背后,是55年悠悠岁月的浸染,一个“喜欢”已经足够解释。
“我也想住大房子,也想钱多点。”这一点张广义似乎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好像他的这种愿望只是停留在口头而已。
这天的第一位顾客拿来了十几支钢笔,说都是被正念书的儿子用坏的。张广义拿起来一支一支检查:“这两支没坏,能用;这支是墨水干了堵住了,回去拿温水泡泡就行……”最后,只留下5支是真正需要修理的,剩下的“生意”都被推了回去。
几十年来,张广义的规矩就是这样,顾客自己能解决的小毛病就直接告诉顾客,能免费的就免费。凡是张广义修理过或者卖出去的钢笔,只要不换配件,张广义都免费保修。有的年轻学生来修钢笔,张广义一看是小毛病,修好了就不收费,这让现在的这些孩子很不习惯。
两个小时里店里来了12拨顾客,坏了的钢笔根据配件不同,张广义有的收了3元,最多的也就收了5元。这个下午张广义最大的一笔生意,是一个小伙子买了一支66元的钢笔。有的顾客问,怎么一样的钢笔,您这儿只卖115,商场里要150啊?张广义赶紧解释,商场那是合理的,人家职工、租金的费用都比我大。
物价十多年来已经今非昔比,张广义的修理费用还是纹丝没动。有人劝他,进货价都涨了,您也应该把价格提一点了。张广义还是笑笑:“我能承受还是尽量让大伙便宜一点。”
只为那些来去的人
一次张广义收进了一张百元假钞,这让他很郁闷。以后店里多了一台验钞机。不过,这台验钞机很少派上用场。因为张广义嫌麻烦:“旁边还有别的顾客等着哪。”
除了老钢笔,张广义这里多的还有老顾客。
有的老先生退休了,跑到店里来看看:“哟,老张,我上学的时候就在您这儿修笔,现在您还在修笔哪。”对于一些有点年纪的人,张广义的修笔店是触发过去记忆的一个惊喜。有新疆的顾客在张广义这里修好钢笔回去了,过了一阵,那人的同事到北京出差,拿着手画的地图一路找到张广义来修钢笔。这样的故事让张广义觉得满足,也许还有一点成就感。
一位中年妇女看了电视后找到张广义,拿出几支钢笔来:“原来木樨园有一位老先生也修钢笔,后来都拆迁了,以为北京没有修笔的地方了。这些扔了可惜,想着还是物尽其用吧。”之后又补了一句:“也就咱们这些人觉得可惜。”
张广义如今经常遇见的,是拿着一大把钢笔来修理的家长,都是孩子不小心摔坏的。上世纪80年代初是张广义最忙碌的时候,每天早上门还没开,外面就排队等着二三十号顾客。但那个时候,每个人拿来修的,不过是一两支钢笔。这些年来没有改变的,是张广义还和过去一样,依旧不慌不忙地一支支拿来检查。
人在改变,变化的还有钢笔。
有的顾客抱怨,几百元的钢笔刚买就坏了。张广义说,钢笔贵全贵在包装上了,名牌笔更是贵在牌子上。和过去相比,张广义发现如今的钢笔最大变化是式样时尚、包装高档、型号繁多,有些型号的配件张广义这里都不全。
钢笔厂比过去多了,质量难免有点参差不齐,时常有顾客说,现在钢笔质量越来越差。张广义的回答总是没有什么火气:“现在笔品种是多了,但笔尖质量应该把紧一点。”张广义进货时会仔细检查每一支笔,确保没有问题。时间长了,有的外地顾客来北京出差,会特意到张广义这里买几支笔回去送人。
但张广义能保证顾客不上当,却保证不了自己不吃亏。一次张广义收进了一张百元假钞,这让他很郁闷:“过去没这个啊。”以后张广义的店里多了一台验钞机。不过,这台验钞机很少派上用场,因为张广义嫌麻烦:“旁边还有别的顾客等着哪。”
张广义的老伴和子女,对他坚守这么一个微利的小店,一开始也不太接受。老伴原先就不乐意:房子一租出去,钱多多了……但张广义就这么一直固执着。看着那些老远跑来的顾客,看着他们对张广义的信任,家里人慢慢地觉得,或者张广义也有他的道理,或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
家里默认归默认,张广义的子女都没有接过他的手艺,他当初的徒弟也没人再干这行:“没人想学,都想多挣钱。学这个,不如摆一自行车摊。”张广义的孙辈也都上大学了,更不会想接张广义的班。按张广义现在的收入水平,还不够一个普通店面的租金,上哪再去找愿意干这行的另一个张广义?
张广义身体硬朗,声音洪亮,但毕竟是70多岁的人了,小店的营业时间已经缩短为每天下午两个半小时:“我尽力而为,走到哪儿算哪儿。”张广义的子女多年耳濡目染,对修钢笔“看也看会了”。
张广义有时候会想,如果自己哪天收山了,也许子女会把这个行当继续下去:“谁知道呢?”
修笔店,几乎从未改变过
一
张广义和他的修笔店是北京的一道风景,因为再没有第二家修笔店了。
从搬到东四南大街以来,张广义的店几乎就没怎么变过。
张广义曾经给国外一家名牌钢笔公司讲过课,之后公司想把张广义的店全面改造,成为他们在国内的专营店。张广义一想,这样就不能给一般顾客修笔了,条件都没和对方谈就回绝了。
于是,张广义的店还是老样子。墙上除了营业执照、各种奖状奖旗,就是顾客送的书法条幅,其中有著名戏剧家吴祖光送给张广义的题词。店里原来有一本意见簿,但时间长了,张广义发现顾客在上面写的都是表扬,以后就没有再摆意见簿了。
店里没有暖气和空调,开着一个电暖气。电暖气的风力有限,12月的北京,离电暖气远一点就觉得店里冷飕飕的。
二
除了顾客,附近的老住户和派出所的民警路过的时候,都爱进来和张广义打个招呼聊几句。
一位民警15年前在这个片区的时候认识了张广义,10年前换了岗位,以后还经常来看望张广义。有老顾客的时候,张广义指着民警开玩笑:“这是我徒弟。”民警对钢笔经常能说个一二三出来,还真有点徒弟的样子。
城管人员进店来给管区商户分发冬季扫雪铲冰的通知,张广义乐呵呵地在通知上签字。民警说:“大爷那么大岁数了,真下雪你们就扫了完了。”
“行,张大爷门口这儿我包了。”那边回答得很痛快,一看也是常来常往的熟客。
三
张广义收入不高,但在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资助学时,他一下就捐了60支铱金笔。张广义说:“这都是尽力而为。”
以前张广义每年还到国旗班、武警部队义务服务,现在因为年龄关系参加这些活动少了,但只要有战士找到店里来,张广义还是义务为他们修笔。
每次修完了,张广义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顾客:墨水别混在一起用;钢笔用完了就戴上笔帽,就不会老摔坏了;想字迹再细一点,就把笔尖角度侧一下……那个细致认真劲就像他自己说的:“这行业虽小,可我把它当个事儿。”
四
张广义抽一点烟,也喝一点茶。
以前在政协开会的时候,张广义拿烟斗抽关东烟。有人说,张大爷,您能改抽卷烟么?以后张广义就抽卷烟,从一个月3条,慢慢降到了一个月1条。烟,就是很普通的中档烟。
张广义划船、打羽毛球都不错。岁数大了偶尔和小孙女打球,还禁不住想和她较量一番,但毕竟年纪不饶人,后来就干脆不打了。现在的锻炼,就是每天走走路,有时候出门也骑自行车。
和很多老北京一样,张广义也爱听京剧,过去还时常去剧场看现场演出,现在一般就在电视、广播里听听了。问他为什么不去剧场了,张广义笑笑:“说实话,现在剧场的票贵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