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天幕毛虫
【别名】 天幕枯叶蛾、带枯叶蛾、梅毛虫
【俗称】顶针虫、春粘虫
【分类】 桦树天幕毛虫(又名绵山天幕毛虫)Malacosoma rectifascia Lajonquiere
黄褐天幕毛虫(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
【学名】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
【 目 】鳞翅目
【科 】枯叶蛾科
【寄主】梨、苹果、海棠、沙果、桃、李、杏、樱桃、榅桲、梅,及杨、榆、柳、栎
【为害特点】
常在刚孵化幼虫群集于一枝,吐丝结成网幕,食害嫩芽、叶片,随生长渐下移至粗枝上结网巢,白天群栖巢上,夜出取食,5龄后期分散为害,严重时全树叶片吃光(郑州兴农网)。如在辽西地区曾于60年代初大发生,闾山梨区受害株率几乎达100%,约上万株梨树叶片被吃光,绥中梨区平均每树有越冬卵块达4~6个。目前,仅发生在管理粗放的梨园。
【特征描述】
成虫形态特征: 雌雄差异很大。雌虫体长18~20mm,翅展约40mm,全体黄褐色。触角锯齿状。前翅中央有1条赤褐色宽斜带,两边各有1条米黄色细线;雄虫体长约17mm,翅展约32mm,全体黄白色。触角双栉齿状。前翅有2条紫褐色斜线,其间色泽比翅基和翅端部的为淡。 卵形态特征: 圆柱形,灰白色,高约1.3mm。每200~300粒紧密粘结在一起环绕在小枝上,如 “顶针”状。
幼虫形态特征: 低龄幼虫身体和头部均黑色,4龄以后头部呈蓝黑色。末龄幼虫体长50~60mm,背线黄白色,两侧有橙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各节背面有黑色瘤数个,其上生许多黄白色长毛,腹面暗褐色。腹足趾钩双序缺环。蛹形态特征: 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体长17~20mm,蛹体有淡褐色短毛。化蛹于黄白色丝质茧中。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小幼虫在卵壳内越冬。春季花木发芽时,幼虫钻出卵壳,为害嫩叶,以后转移到枝杈处吐丝张网,1-4龄幼虫白天群集在网幕中,晚间出来取食叶片,5龄幼虫离开网幕分散到全树暴食叶片,5月中、下旬陆续老熟于叶间杂草丛中结茧化蛹。6、7月为成虫盛发期,羽化成虫晚间活动,产卵于当年生小枝上,幼虫胚胎发育完成后不出卵壳即越冬。
【发生规律】
在辽西产区,于5月上、中旬,幼虫转移到小枝分杈处吐丝结网,白天潜伏网中,夜间出来取食。幼虫经4次蜕皮,于5月底老熟,在叶背或果树附近的杂草上、树皮缝隙、墙角、屋檐下吐丝结茧化蛹。蛹期12天左右。1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第二年果树发芽后,幼虫孵出开始为害。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
【天敌】
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天幕毛虫抱寄蝇、枯叶蛾绒茧蜂、柞蚕饰腹寄蝇,脊腿匙鬃瘤姬蜂、舞毒蛾黑卵蜂、稻苞虫黑瘤姬蜂等。
【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在梨树冬剪时,注意剪掉小枝上的卵块,集中烧毁。春季幼虫在树上结的网幕显而易见,在幼虫分散以前,及时捕杀。分散后的幼虫,可振树捕杀; 2. 物理防治:成虫有趋光性,可在果园里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防治; 3. 生物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枝梢上越冬卵块。如认真执行,收效显著。为保护卵寄生蜂,将卵块放入天敌保护器中,使卵寄生蜂羽化飞回果园。另外是保护鸟类;天敌:天幕毛虫抱寄蝇、枯叶蛾绒茧蜂、柞蚕饰腹寄蝇、脊腿匙鬃瘤姬蜂、舞毒蛾黑卵蜂、稻苞虫黑瘤姬蜂,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4. 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为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或50%混灭威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5%功夫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
【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和原苏联,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江苏、浙江、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