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作品名称】采薪二首
【创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王守仁
【文学体裁】五言诗[1]
作品原文采薪二首
(一)
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
深谷多凄风,霜露沾衣湿。
采薪勿辞辛,昨来断薪拾。①
晚归阴壑底,抱瓮还自吸。
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②[2]
(二)
倚担青岩际,历斧崖下石。③
持斧起环顾,长松百余尺。
徘徊不忍挥,俯略涧边棘。④
同行笑吾馁,尔斧安用历?⑤
快意岂不能,物材各有适。⑥
何以相天子,众稚讵足识。⑦[2]
作品注释①采薪:砍柴。
②薪水:砍柴打水。
③历:同厉,磨刀的意思。
④略:通掠,强取之意。此处是捡拾的意思。
⑤馁:馁怯,在困难或挫折面前失去信心,退缩不前。
⑥适:用处。
⑦稚:稚弱,不晓事理。讵:岂能。足识:充分的认识。[2]
作品译文(一)
早晨到山上砍柴,傍晚去山谷中采栗子。
深谷中凄风苦雨是常有的,霜露总要把衣服打湿。
砍柴不要害怕辛苦,昨天我还来拾取过断落的柴禾。
晚上回到阴沟底下,自己还抱着水罐去把水打。
砍柴打水都要靠自己劳动,自食其力才不会感到惭愧。[2]
(二)
在青崖旁边歇下担子,在山崖的石上把斧子磨。
拿着斧子起身环顾,那棵高大的松树有百多尺。
许久徘徊不忍心挥动斧子,俯身去拾涧边的柴禾。
同行的人笑我没有勇气,说你的斧子还用得着磨?
挥斧砍树的快意我难道做不到吗?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用处啊。
不悟此理凭什么去辅佐天子,这些人哪里有这样的认识。[2]
作品简析第一首是对劳动和自食其力的赞美。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守仁在龙场的谪居生活是十分艰苦的,砍柴打水都需要自己劳作,但王守仁对这样的生活不觉其苦反觉其乐,即表达出阳明的达观,又体现了王守仁“不轻鄙事”的思想境界。第二首诗记叙的虽是劳动的过程,但有很强的哲理。诗人通过对砍树的认识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不可轻意的去损伤人的长处。[2]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