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6-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潜在性(Potentiality),基督教经院哲学命题之一。原为亚里斯多德哲学中的命题,谓事物皆由“形式”和“质料”构成。“质料”原本无序,“形式”赋予其规定性。因而“质料”具有向“形式”发展的“潜能”,而形式即“质料”发展的终点,是完成的“现实”。潜能变为“现实,即潜能得到实现,事物达到了自身的目的。在自身中所实现的运动的目的被称为“隐德莱希”。由于万物皆由形式与质料构成,便皆有已实现的现实与作为进一部实现之动力的“潜能”。潜能推动事物向更高的形式发展。此说后为托马斯·阿奎那使用,称上帝作为完美者,系全部潜能的实现,即“完美的形式”、“完全的现实”、“不具有潜在性的实存”。而“潜在性”的存在即为上帝以外的万物之不完美性的标志与实现的可能。在此意义上说,上帝是万有的最终“目的”。在当代存在主义神学家保罗·蒂利希的思想中,“潜在性”则被给予了不同的解释。蒂利希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视“潜在性”为人运用自己的自由之前的种种潜在可能,是未实现的事态与状态。人具有的是“有限的自由”,即人能够选择,却又受制于自己选择的命运。“潜在性”带来种种可能,同时又导致“焦虑”。人处在“潜在性”之中,正如同一种“梦的天真状态”。[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