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叶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学名 Nephotettix bipunctatus (Fabricius)

异名N.cincticeps (Uhler)

属同翅目,叶蝉科。

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和西南各省。

寄主水稻、茭白、慈姑、小麦、大麦、看麦娘、李氏禾、结缕草、稗草等。

为害特点 黑尾叶蝉取食和产卵时刺伤寄主茎叶,破坏输导组织,受害处呈现棕褐色条斑,致植株发黄或枯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6mm。头至翅端长13~15mm。本科成员种类不少,最大特征是後脚胫节有2排硬刺。本种为台湾常见的叶蝉中体型最大的。体色黄绿色;头、胸部有小黑点;上翅末端有黑斑。无近似种。

黄绿色。头与前胸背板等宽,向前成钝圆角突出,头顶复眼间接近前缘处有1条黑色横凹沟,内有1条黑色亚缘横带。复眼黑褐色,单眼黄绿色。雄虫额唇基区黑色,前唇基及颊区为淡黄绿色;雌虫颜面为淡黄褐色,额唇基的基部两侧区各有数条淡褐色横纹,颊区淡黄绿色。前胸背板两性均为黄绿色。小盾片黄绿色。前翅淡蓝绿色,前缘区淡黄绿色,雄虫翅端1/3处黑色,雌虫为淡褐色。雄虫胸、腹部腹面及背面黑色,雌虫腹面淡黄色,腹背黑色。各足黄色。卵长茄形,长约1—1.2mm;末龄若虫体长3.5—4mm,若虫共4龄。

生活习性:

叶蝉多半会危害植物生长,部分种类更是稻作的重要害虫。江、浙一带年生5—6代,以3—4龄若虫及少量成虫在绿肥田边、塘边、河边的杂草上越冬。成虫把卵产在叶鞘边缘内侧组织中,每雌产卵100一300多粒,若虫喜栖息在植株下部或叶片背面取食,有群集性,3—4龄若虫尤其活跃。越冬若虫多在4月羽化为成虫,迁入稻田或茭白田为害,少雨年份易大发生。主要天敌有褐腰赤眼蜂、捕食性蜘蛛等。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2)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和捕食性蜘蛛。(3)调查成虫迁飞和若虫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当地防治适期,及时喷洒2%叶蝉散粉剂,每667m2kg或10%吡虫啉(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20%叶蝉散乳油500倍液,每667m270L。也可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90%杀虫单原粉,667m2 50—60g对水喷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