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甲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一种化装游行演出,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即兴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因主要演宋江的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中叶,艺人们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再次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突破了专演宋江戏的局限。清末,又吸收了徽剧、江西腔和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始称高甲戏。

高甲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剧种,它的地域特征明显突出,操闽南方言泉州腔,演唱南音,吹奏南乐形成本地区具有很强欣赏性的大剧种,承载着地方文化的诸多精华。所创立的傀儡丑(木偶丑)表演艺术的独持性,是其他剧种少有的,它演时活泼风趣,舞蹈性极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涌现出“柯贤溪、许仰川、施纯送、陈宗熟、林赐福、”等闽南名丑。培育出中国戏剧“梅花奖”优秀演员。

1949 年以来,高甲戏《连升三级》、《凤冠梦》、《金魁星》、《金刀会》、《上官婉儿》等剧目接连引起轰动,在中国戏曲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高甲戏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曾多次到香港、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金门进行访问演出,它不仅深入到闽南人的精神世界,且是维系大陆、台湾、东南亚华人华裔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