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倍增假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6-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原理“逆流”,是指两个并列管道中液体流动方向相反。逆流倍增现象可有旁图所示模型来解释。有并列甲乙丙三个管,甲管下端与乙管相连。液体由甲管流进,通过甲乙管的连接部又折返经乙管流出,构成逆流系统。如果甲乙管之间的膜M1能主动从乙管中将nacl不断泵入甲管,而M1对水又不通透,当含nacl溶液的液体在甲管中向下流动时,M1膜不断将乙管中的nacl泵入甲管。结果甲管液体nacl的浓度自上而下越来越高,至甲乙管的连接部达最大值。当液体折返从乙管下部向上流动时,nacl浓度越来越低。由此可见,不论是甲管或是乙管,从上而下,溶液的浓度是逐渐升高的,形成浓度梯度,即出现了逆流倍增。丙管内的液体渗透浓度低于乙管的液体,由上向下流动,丙管与乙管之间的膜M2对水通透,丙管液中的水可通过渗透作用不断进入乙管,液体在丙管内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溶质浓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加。从丙管流出的液体浓度要比流入时高,其最大值取决于乙管液的渗透浓度和M2膜对水通透性的大小。

基本解释解释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假说,Hargitay,Kuhn与Wirz于1951年提出逆流倍增假说(countercurrent multiplier hypo-thesis)。

所属学科:动物生理学(一级)

生理学解释结构基础皮肾脏结构图

肾单位图

质部组织间液与血浆是等渗的 ,髓质部组织间液与血浆的渗透浓度之比,随着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而逐渐升高,分别为2.0、3.0、4.0。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便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 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可高达1200mOsm/kgH2O,形成浓缩尿。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愈强。[1]过程由于髓质的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乳头部不断升高,即肾髓质的渗透浓度由外向内逐步升高,出现渗透梯度。逆流指两个并列管道液体流向相反。髓袢与集合管的结构构成逆流系统。在外髓部,髓袢升支粗段主动吸收Na+与Cl-而不透水,则升支粗段内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NaCl浓度降低,小管液渗透浓度下降,髓袢升支粗段外组织液渗透浓度升高。故越靠近皮质,渗透浓度越低;越靠近内髓,渗透浓度越高。在内髓部,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对水通透性增加,与外髓形成浓度差,水被重吸收,小管液中尿素浓度逐渐升高。内髓集合管对尿素通透性大,尿素就顺浓度梯度向内髓部组织间液扩散。髓袢降支细段对水通透性大,水被重吸收。尿液浓缩。

同时还存在逆流交换系统。

影响因素影响肾稀释浓缩机能的因素很多,如抗利尿激素、慢性肾功能不全、利尿剂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