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平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6-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认知平衡理论是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普遍具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与不和谐,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和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识结构向平衡和谐的方向转化。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和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相互关联着。

通常人们对关联的事物常常是态度一致的。例如,某人喜欢张三,同时也喜欢张三的好朋友李四。这时人们的认知就处于平衡状态,人们在心理上是和谐的。但如果喜欢张三不喜欢李四,就产生了认知体系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愉快,于是人们为了消除这种不愉快的感受,就会发生态度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