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简介卢氏县北关清真下寺位于豫西三门峡市的卢氏县北关回族聚居区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坊民们每日进行五次礼拜和学习教门知识,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合法场所和圣洁之地,该寺始建于中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当时没有建成正规大殿,只有简易房屋数间,仅供礼拜之用。[1]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民国二十四年,由阿訇老马振江和寺管会邀众集议,广募乜提,修建了大殿、北讲堂、教长室、男水房、女水房与大门楼等初具规模。
大门楼一间,皆为砖箍型结构,平房式建筑青砖垒墙,楼顶三面栏杆用小青瓦精心摆对而成,像花朵一样,甚是好看,栏杆下雕有各种造型别致,鲜艳奇异的花卉,映入眼帘,百看不厌,大饱眼福,门楣上方刻有“清真寺”并在其两侧垒设有像保龄球一样的三行经打磨过的圆型长青砖做点缀,门两旁有名刻“除伪”、“存真”四个大字,门楼尖塔高五米,门楣之上的匾额上书“清真寺”三个大字乃是1989年时任中国伊协副会长,努尔曼·马贤先生所题。
再往里走是一层为卷棚,二层为“望月楼”的新式建筑物,始建于1989年,总耗资贰万伍仟余元人民币,历时半年之久而建成,占地面积95平方米,一次可容纳百余人进行聚礼,八根五米高圆柱用蓝瓷片镶嵌而成,伟岸挺拔,?摇棚上半截用花纹图案装饰其南、北、西三面。
近观乎“望月楼”三大金字,映入眼帘,两米高的绿圆顶上镶嵌宝瓶熠熠生辉,金色月牙高入云端,双斯楼之壮观,富有阿拉伯建筑之特色,照麦加之圣地,添民族色彩于豫西山城。
大殿与卷棚连成一片,构成一体,为三间,占地100平方米,没有卷棚那么高大,仿西洋式建筑风格,大殿“米哈拉布”(内窑)上书阿文书法,南北墙上挂有本寺坊民为庆贺该寺开放而赠送的两块匾额,大殿门楣上书有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该县县长何慎斋的墨宝“大礼堂”三个大字,还有本县教育界知名回族教师姚少臣先生在“大礼堂”的两旁墙壁上刻书“礼门”“义路”“圣域”“贤观”八个大字。
另有民族福利楼,女大殿和沐浴楼分别于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三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该寺内共竖立两通碑,其一是于一九九○年斋月立(修卷棚筑望月楼碑记),此碑记述了马公振江与马公明道阿訇叔侄二人曾先后不遗余力地尽心尽职地群策群力地修建大殿,望月楼和大门楼的详细情况经过。
其二是于一九九四年立(修福利楼,沐浴楼碑记)此碑记述了修建两楼之情况。[1]
清真寺阿訇自建寺至今已有数十位知名阿訇在该寺任教,首先是本寺的奠基人马振江阿訇、李锦文阿訇、虎彦章阿訇、马鸿章阿訇、马明道阿訇、丹满堂阿訇、李焕文阿訇、丁鹏山阿訇、王克清阿訇、钱培德阿訇、钱安民阿訇、王召甫阿訇、李玉杰阿訇和现任教长蓝容清阿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