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简介大隗镇清真寺,位于新密市东南隅15公里处的大隗镇北回族村。大隗镇历史悠久,黄帝时大隗真人隐居于此因以得名。西周时为密国都城,周宣王灭密归郐,后郑武公灭郐,在此设新密邑。汉王刘邦二年置密县,县城设大隗镇,到隋朝大业十二年(616)因故迁到法桥堡(今老县城)。大隗镇自古以来即为中原名镇。地处西半部浅山丘陵和东半部大平原的过渡地带,
北有浮山、马脊岭和杨河、包家河,南有洧水、马关水和大隗山,中部西高东低较为平坦,洧水河沿岸属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适于农业生产。朝尉地方铁路与镇区的南环路平行东去,新密市著名的30公里长的“东方红”大灌渠与镇区北环路穿越镇北回族村而过,密新公路沿镇区西环路南下新郑市入107国道。大隗镇有山有水有平原,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大隗镇原是全国十大名镇之一,现又被誉为全国造纸第一镇之美称。[1]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大隗镇清真寺就坐落在镇北回族村。据《密县志》载清道光二年(1822)始创建清真寺。据说初时在镇北村回民沟上沟一民宅院内,有窑洞两孔,草房一间,是为第一座清真寺。因无文字记载,曾有几位阿訇也在此坐过位,但姓什名谁,历经年限均无从考证。到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回民客商陆续从外地迁入,人口不断增加和当时经济条件的提高,在时任教长刘恒心阿訇和社首们的努力下,募集钱粮,购置地皮,移址下沟口重新建了有一定规模的第二座清真寺。该寺建有礼拜殿三间,南水房三间,东讲堂三间,大门楼一间,均为砖木结构,蓝瓦盖顶,北跨院内另有窑洞二孔,一为阿訇师娘住室,一为妇女礼拜处。大门两楹为砖雕花纹图案装饰,门楣上方悬一木雕匾额,红底金字,清真寺三个大字金光灿灿耀眼夺目。此匾毁于“文革”期间,现存石碑三通,一为本坊碑记,记录了当时建寺时筹款置地情况。一为四乡碑记,以内容看当时本村和周边村回汉两族的关系非常融洽,汉族同胞在建寺时也捐了不少钱物,在民族团结方面是有历史的。上述两通碑撰刻时间均为清朝光绪二十九年,另有一通禁血碑,内容大意是回族同胞所宰牛羊等牲畜的血液,不但禁止自家食用,并且也禁止出售给他人,必须把血液挖坑埋掉。此碑刻于光绪二十八年。一百多年过去了,直到目前为止,大隗镇的广大坊民一如既往,从无一人违犯过这一禁令。该寺从建成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这其间有两次灾难性的浩劫值得一提。一是在民族改革时期,清真寺被占用做了集体食堂;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占用做了造反派的司令部,后改为大队部。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时才又归还给穆斯林群众。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隗镇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也在不断的提高,原在沟里居住的村民都陆续搬到了平地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距清真寺比较远了,作礼拜等活动也很不方便,乡亲们就商议着在新居民点中再建一座新寺。公元1984年初,经时任教长丁育三阿訇和寺管会一班人共同努力下,筹集资金选择地址,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1985年建成了一座崭新的清真寺。是为第三座清真寺。该寺占地面积约2、3亩,建筑面积约700平米,建有礼拜殿五间,卷棚五间,小净室四间,大净室四间,北讲堂五间、大门楼一间,仓库房二间,东屋三间共计二十九间房屋。该寺全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卷棚为木结构、绿色硫璃瓦盖顶。二十年时间,转眼即逝,在这二十年时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发展,全国十三亿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大隗镇镇北回族村的广大穆斯林群众手里也都有了钱,有钱怎样花?大家首先想到的用处就是把我们的朝拜真主的朝房清真寺礼拜殿建设好。原寺地方小无法扩建,大家就商议着再移寺址重新修建一座更为宽敞壮观的新的清真寺。现任教长、哈吉谢生文阿訇经常给我们讲修建清真寺的塞瓦布(回赐)有如何多,并带头出乜贴二千多元,寺管会主任虎振秋也带头出乜贴六万多元,其他成员也都先后出乜贴三万、二万的、三千五千的不等。由于阿訇和寺管会成员的带头作用,全坊多斯梯都踊跃拿出自己的乜贴,虔心诚意的交到清真寺,有一万二万的、也有几千几百的,全坊二百多户穆民人家或多或少都出了乜贴,没有一户是空白户,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好我们的清真寺。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工作,于2005年2月份破土动工,计划在8月份竣工交付使用。新寺址是购买一处原村办小造纸厂的废弃院落,面积为4、2亩,院内有一座二层小办公楼、上下共12间屋子。新寺修建的主要工程是礼拜大殿,设计东西长18米,南北宽22米,两层。最上边有五个半园包为装饰,总高度20米。建筑面积约900平米。全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防震型。其次是修建八间洗浴室,建筑面积约200平米。两项造价约100万元。现正在紧张施工中。大隗镇坊上还有女寺一座。创建于1993年,有礼拜殿三间、洗浴室三间、讲堂四间,大门楼一间,占地面积约为一亩,建筑面积约250平米。该女寺的创建费用全部有程阿訇的后人独资修建。祈求真主赐予程氏族人两世平安吉庆。(阿敏)
大隗镇镇北回族村清真寺有穆斯林千把口人,是个小坊。家族姓氏也不复杂,人口最多的是虎姓家庭,约占坊民总人口的60%,分别来自荥阳的鸿沟和滹沱两个村。虎文兴阿訇就是被请来任教长的滹沱村人。现有后裔数百口人,来大隗镇定居的时间约有180多年。其次是李氏家族,李姓有来自荥阳的也有来自新郑的,其三是孙姓家族,来自长葛白寨村。还有来自荥阳的巴姓和马姓家族,被请来任教长的程氏和丁氏家族,他们分别来自武陟的小马村及孟州的桑坡。程亮清大阿訇,听老辈人讲是河南省著名的“四清”大阿訇之一,他老人家之子程福贵阿訇、之孙程恩义阿訇三代在大隗镇清真寺任教长,历经几十载春秋,坊民受益匪浅。[1]
清真寺阿訇据不完全统计,历任大隗镇清真寺的教长有:贺阿訇,虎文兴阿訇、荥阳滹沱村人,刘恒心阿訇、陕西兴安州人,马永亮阿訇,法小敏阿訇,刘同祥阿訇,哈吉巴名重阿訇都是荥阳人,芦金堂阿訇、禹州山货人,刘世荣阿訇、荥阳东郭人,程亮清阿訇、武陟小马村人,程福贵、程恩义,丁育三阿訇孟州桑坡人,马文贵阿訇、甘肃平凉人,马文学阿訇、荥阳人,现任教长、哈吉谢生文大阿訇、甘肃平凉人(原籍郏县)。女寺有巴艳霞阿訇、荥阳人,马秀玲阿訇、武陟人。
在大隗镇清真寺学过经,穿衣挂幛的有:程智干、程恩义、虎保良、于阿訇、马作录、马占军等。现在有四位海里凡跟谢阿訇学经,最多的时候有七、八位海里凡。在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期间,谢阿訇都要在清真寺内不辞劳苦办短训班,让穆斯林同学们在假期内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和伊斯兰宗教知识,使同学们从小就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滋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