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慕尼黑市中心选址已定﹐要建造一座清真寺﹐引起社会议论纷纷。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有悠久的历史和天主教文化传统﹐现任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出生在这座城市不远的地方﹐而且他在慕尼黑担任过教区主教。 今年67岁的巴伐利亚老居民赫尔嘉·斯堪德尔在市中心超市批发站工作了三十年﹐她说﹕“我年轻的时候﹐看到土耳其人开始向这里移民。 今天看到他们要在这里建造清真寺﹐穆斯林势力发展到了市中心﹐是向我们显示伊斯兰的威风。”
清真寺的建筑工地面对着市中心广场对面的古老圣科比念天主堂﹐清真寺的土耳其式宣礼塔与复兴式巴洛克建筑艺术的教堂尖顶遥遥相望。 斯堪德尔太太说﹕“我们不在乎他们的宗教﹐这座清真寺是穆斯林在慕尼黑表现威风凛凛。” 现代欧洲基督教会不景气﹐多数古老教堂冷冷清清﹐而穆斯林在各地兴建清真寺﹐到处人满为患﹐教堂对门是清真寺﹐形成双方对比。
几十年来﹐穆斯林人口迅速增长﹐市场和商店里﹐当地人已经习惯同穆斯林顾客擦肩而过﹐但是今天有了眼前的清真寺﹐他们用沉重的建筑表现他们的存在﹐激起德国南方白人种族主义运动复兴。 最近几年再次兴起被人遗忘的排外风潮。 德国南方人﹐历来以巴伐利亚情调引以为荣﹐有古老的教堂﹑知名的啤酒和生活放纵浪漫。 极右组织煽动民众抗议﹐上街示威游行﹐向州议会递交请愿书﹐向法庭投诉﹐反对在市中心建造清真寺﹐理由是穆斯林礼拜人多妨碍交通﹐声音噪杂。
德国人对清真寺并不陌生﹐凡是穆斯林移民集中的工业城市都有清真寺﹐全国正式建造的清真寺有一百五十多座﹐而非正式建筑的清真寺多达两千处。 如今有三百二十万穆斯林﹐人口众多﹐居住集中﹐他们礼拜和祈祷不再羞羞答答隐蔽起来﹐而是公开化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德国吉森大学社会学教授克劳斯·莱格威在他的穆斯林小区研究专著中说﹐各处清真寺越造越大﹐而且逐渐向市中心移动﹐过去多在郊外或冷僻地段建造清真寺﹐而现在选择交通要津或传统文化中心地带高高竖起清真寺建筑标志。 例如在西部工业城市杜伊斯堡﹐市中心新建清真寺可与德国任何大教堂媲美﹐模仿伊斯坦布尔蓝色大清真寺的造型﹐伊斯兰建筑特征明显﹐大圆顶下宽阔的礼拜大殿可容纳一千人祈祷。[1]
简介慕尼黑历来是天主教中心﹐二百年前教派矛盾﹐新教教徒人少势弱纷纷外迁﹐成为天主教文化集中的城市。 纳粹时期﹐这里的居民掀起了反犹太运动﹐烧毁犹太堂﹐驱逐犹太居民。 维护巴伐利亚文化特色是这个城市的传统﹐不欢迎外来人。 慕尼黑市内今天有八万至十二万穆斯林人口﹐1960年代在慕尼黑郊外出现了最早的清真寺。 土耳其穆斯林在1990年代在市内建造清真寺﹐引起基督教社会联盟党一阵抗议浪潮﹐在清真寺建成后恢复了平静。 市中心的穆斯林﹐在广场附近购买了一处家具厂旧仓库﹐改建为临时的文化中心﹐现在设计建造正式清真寺。 在土耳其人看来﹐只有简陋的礼拜场所﹐不能证明他们的海外创业成功﹐必须有象样的体面大清真寺﹐成为他们向家乡人炫耀的光荣和骄傲资本。
今天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后裔﹐多数是第三代。 老一辈的移民只顾吃苦耐劳挣钱养家糊口﹐对精神生活追求不高。 从第二代开始﹐他们努力求学和工作﹐攀登社会阶梯﹐以发扬伊斯兰的传统文化表明他们的奋斗成果。
慕尼黑市中心广场的新建清真寺﹐根据当地土耳其小区领袖昂德尔·伊尔蒂兹说﹕“这个中心地带建造清真寺﹐一则便于穆斯林集中﹐再则便于同其它宗教和社会团体密切交流。” 工地现场的工程师瓦尔特·希夫莱说﹐考虑到人们对天主堂的威严和感情﹐这座清真寺在设计中表现谦逊的姿态﹐例如宣礼塔只有40米高﹐比对面的教堂尖塔低14米。 教堂尖顶上有十字架﹐清真寺宣礼塔上有阿拉伯文“真主至大”﹐夜间都有灯光照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