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贰”意为“变节、背叛”。 一仆二主的贰、说一不二的贰。“贰,两属也。”

“贰臣”,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后泛指叛逆者。

根据传统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国封建文人们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最高境界”。但是,在改朝易代之际,他们经常“不知所措”:到底是忠于旧王朝,还是投靠新王朝?

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乾隆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乾隆为了自家统治,把这些曾经投靠满族统治者的汉臣称为“贰臣”,的确有“过河拆桥”的嫌疑。这些“贰臣”们会生出“何必当初”的感叹。

乾隆指出,出现贰臣,不能一味责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腐败,自覆宗室,也是出现贰臣的原因,“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