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解释【词目】:文章
【注音】:wén zhāng ㄨㄣˊ ㄓㄤ
【释义】:
(1) [article;essay]∶原指文辞,现从写作的角度与“文学”区分,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词深厚。”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literary works;writings]∶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hidden meaning]∶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阎二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4) [thing;program]∶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5)指礼乐法度。
《诗·大雅·荡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
(6)指文采,错综华美的色采或花纹。
《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二、文章的定义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是文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往各种写作论著论之甚详,但对其概念内涵的揭示似欠斟酌,定义并不严格。新近出版的写作论著,或沿用旧说,或虽有改动而仍值得商榷。本文拟从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要求出发,结合有关知识,对这四个要素概念的种种“定义”质疑问难,并试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以就教于写作界同行。
(一)、主题的定义
主题是什么?最常见的定义是:“主题是文章中通过具体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这个定义由来已久,似无庸置疑,但仔细想来,它似有片面之嫌。常识告诉我们: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个定义只及“达意”(表达的基本思想),而不及“表情”,岂不为缺漏?或谓“达意”即“表情”?若然,岂不是说情感与思想等同?但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情感是与思维不同的心理过程,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的形式和外部表现的形式”,具有极为复杂的社会内容。虽然思想左右情感,但情感也会左右思想。详而言之,在实际心理过程中,有时思想是主流,有时情感是主流,尽管二者不可割裂。美国的J .M.索里、C.W.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当全部反应在性质上主要是情感反应时(主要是内脏的),观念性的期望与知觉的和概念的意义(主要是神经的)同样也可以成为全部反应的组成部分。”反之亦然。心理过程中思想与情感所占地位的不同,“外化”或表现为不同文体中主题类型的不同。在逻辑类文章中,是“理为主”,在形象类文章中,是“情为主”。文论上说的“辞以情发”就是指的后者情形。各种形象类或文艺类文章,旨(主题)在“表情言志”,“以情感人”(不同于逻辑类的“以理服人”)。写这类文章,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发乎情——“能憎,能爱,始能文”(鲁迅),终乎情——“情尽言止”。所以,为使“主题”或“主旨”的定义更有涵盖性,定义的中心词就应是思想与情感二者,即定义为: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剪裁、并编织起来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倾向就是对生活现实的憎爱情感或态度)。
这样,定义对逻辑或形象类文章都适用。实际上,人们(例如语文教师)在分析、归纳一些文章的主题时,通常总是说:本文通过××(材料与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有的虽不写“抒发了××之情”,但那个“主题句”却是把理、志、情融为一体,包含“情志”内容的)。可见只言“思”不言“情”的主题定义,也与“主题”这一术语在实际使用中的内涵不相吻合,而修改后的定义则可避免这一点
将“主题”定义的中心词改为“思想与倾向”,虽只是一词之增,但由于它符合作文心理过程的实际,符合文章内容的实际,因而无论对写作实践或阅读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写作,尤其是文艺创作,正如黑格尔所说:“一方面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树立了“主题”是 “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的深刻观念,将使习作者更自觉地用“两条腿走路”,更自觉地酝“情”发“思”,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激发。这就是“情感思维”。在 “情感思维”中,情之所至,材料跃然,思如流水(联想和想象的纽带就是情感)。作家的经验证明:正是在情思激越时,妙笔才能生花,写出文情并茂的传世之作。即使是写逻辑类的论说文,也当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果把“主题”仅仅定义为“主要思想”,就会“暗示”人们去写所谓“零度风格”的文章。而“零度风格”的文章既不易写成,更不会打动读者(“零度风格”,zero style,参见朱光潜《漫谈说理文》)。阅读呢?固然,阅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去评析,但首先要通过形象、情境和美感等去鉴赏。主题仅仅是“主要思想”的观念,会“暗示”人们将阅读的注意力投向理性分析,而忽视形象思维(不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差,与他们自小就接受的“主题就是主要思想”这个定义不无关系)。其实,阅读应当交错地运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领会文中情理相生的旨趣。鉴赏文学作品,既要借助想象(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相关联),又要借助分析、综合和概括(与“常醒的理解力”相关联),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所蕴含的哲理。这才能发挥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的整体功能。
定义的中心词何以用“倾向”而不用“情感”?这是因为“倾向”除含有“憎爱之情”外,还有“态度”、“趣向”等几个义项,即有更广的外延。文体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类型也各异。各种“思>情”的文体(各种应用文、政论文、学术论文等),狭义的“情感”(憎爱之情)色彩并不浓,蕴含于文中的,主要是某种志向、愿望、态度或精神。而这些广义的“情感”,均可用“倾向”这一术语来指称。例如,一些学术论文,与其说内中蕴含一种“情感,勿宁说蕴含着一种“倾向”,一种执着地探索并证明真理的欲望、志向和求实精神。因为通常总是把“情感”理解为狭义的,所以用“倾向”可以使定义对各类文体都适用。
(二)、“材料”的定义
材料是什么?常见的一个定义是:“材料是提供文章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事物和观念。”严格地说,“事物”并不是材料:尚未反映到头脑中的“事物”不会是材料;已经反映到头脑中(或写入文章中)的“事物”,已是一种观念,一种关于“事物”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这是唯物论的常识。与此相一致,人们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正确命题:“反映”二字,不独指文章的观点,也指其中的材料。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评价文中材料时才有“真与假”、“片面与全面”等标准。如果材料的外延包含与“观念”相对的“事物”本身,那材料(事物)就没有“真假”、“偏全”等区别了。所以,材料是“事物”的说法不能成立。
另一种有影响的定义是:“材料是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这个定义含有另一种毛病。“事实或论据”,显系分指两类文体中的材料:文艺类的材料——事实,论说类的材料——论据。但是,文艺类的材料不尽是“事实”(“事实”一般总是指对事物、现象、过程的直接反映,属于感性认识),也有与“事实”相对的“理念”(指思想观点,即理性认识)。例如,文艺作品中经常穿插一些引用先哲的话语或作者关于生活哲理的直接议论等,用以支持作品的主题。这一类材料,就属于与“事实”相对的“理念”。所以,用于分指的这个定义中的“事实”,实在缺乏概括性。若定义中的 “事实或论据”不是分指,而是“概指”,同样不能成立:文艺文既然非“论”,其中虽有议论,也不宜称为“论据”;至于论说文,其中的材料固可称为“论据 ”,但“论据”与“事实”不是同一平面上的概念,而是属种关系的概念——论据划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处于上下位关系的两个术语(“事实”和“论据”),用“或”或“和”连接都是不妥的。
对“材料”怎样下定义才臻于严格和科学?上举定义中的“事物和观念”,本意在指出两种类型的材料:感性材料——“事物”,理性材料——“观念”。倘从这个角度下定义,并与认识论相一致,似可说:
材料是作者形成或表达特定主题所依赖和采用的一系列感性和理性认识。
或者:
材料是作者在形成或表达特定主题时摄取、使用的各种信息——感知和理念。
还应提及的是,上边这个定义中“形成或表达特定主题”这个修饰性成分绝不可省,因为它揭示了材料的自身规定性——与主题的相对性或相互依存关系。材料,总是特定主题的材料。换言之,只是在与特定主题的对立联系中,特定的“信息”(感知和理念)才称之为材料。因此,在此篇为材料者(如某种观念),在彼篇可以是主题;在此篇为主题者,也可以是另一篇另一主题的材料。这就是材料和主题的相互依存性与相对性。我们在给主题下定义时揭示了二者的这种辩证关系,指出主题是“一系列具体材料”表达出来的“最基本的思想和倾向”。这是因为没有特定具体材料的表现就没有主题。同样,在给材料下定义时,也绝不可忽略这一点。“形成或表达特定主题”——这是材料自身存在的根据,是材料的本质属性之一。
(三)、“结构”的定义
结构是什么?常见的一种提法是:“简洁地说,结构就是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这个“定义”看似天经地义,其实违背逻辑。因为逻辑上的定义公式是“种差+邻近的属”,而这个定义的中心词“组织”、“构造”并不是“结构”“邻近的属”,而只是“结构”的同义词。我们不能知道“构造”比“结构”多了点什么,所以这个定义实等于说“结构,就是文章的内部结构”。可惜这个“定义”一直为一些论著所沿用。
有的书在“结构”章没说结构是什么,只指出“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似以此作为“结构”的定义。骨架,确实很形象地表达了结构的特征和作用,但这只是一个比喻,比喻永远不能成为定义,因为比喻永远不能直接揭示对象的类和特有的本质属性。
还有的定义是“偷换”概念。书中论及“结构”,开宗明义的就说:“结构是对文章全部内容的编织和安排。”作者要给“结构”(N,指文章要素之一)下定义,但下的却是“结构”(V,即安排结构)的定义。“结构”确有名、动两种词性,是个兼类词,但写作论著应当把“结构”(N)与“结构”(V)分开,并用“安排结构”或“布局谋篇”来代替“结构”(V),以免术语混淆。若作者说上边这个定义原是给“结构”(V)下定义,讨论“结构”(V,“联结、组合”之义)之法,以切近于指导写作实践之目的,那么,就产生另一个疑问,即,一般论著在论述其他三要素(主题、材料、语言)时,都是用的名词性术语,唯独讨论“结构”时用它的动词义,这岂不造成论著自身体系的不统一?若按这种“切近于实用”的说法,为求得体系自身统一起见,就当将主题改为“立意”,材料改为“选材”,语言改为“遣词造句”了。但这实际上已不是文章四要素,而是作文四环节了。显然,作者的本意不是这样。所以说上边这个定义是“偷换”了概念。
稍好一点的定义是:“结构是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方式”是“结构”的上位概念,它揭示了“结构”属于“形式”的范畴,触及到“结构”的本质。但这个定义却失之疏漏。“结构”不仅是“材料的组织方式”,还是材料与主题的联结方式。例如,论说文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论证方式,而论证方式乃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结方式,我们不能说论说文的结构仅仅是论据之间的联结方式。固然,论说文的结构也包括了这一层,但论说文结构更重要的内涵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结方式。所以安排论说文“结构”的构思,不只是要考虑论据之间的关系和联结问题,更要考虑全部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和联结问题,后者乃是“布局谋篇”首先要解决的全局性问题。所以,“结构”的严格定义应当是:
结构是文章中材料与主题间以及材料间相互联结的方式。
或者:
结构是文章全部内容(主题与材料)的编排、组织形式。
或者抽象一点:
结构是文章内部组成部分相互联结的方式或构成形式。
(四)、“语言”的定义
不少写作论著未给“语言”下定义,似乎认为它不是一个重要概念。或者认为:语言这个东西,人们太熟悉了,无须下什么定义。其实,熟悉的东西不定都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下不好定义,其实就只是表面的“熟悉”,并没有抓住对象的本质。
若干论著引用列宁的话,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从社会功能上给语言下定义,树立这一观点,充分认识语言的社会本质,自然是重要的。但写作论著不能停留在这一点上。由于语言在写作学中的特殊地位(就某种意义讲,所谓写作,就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写作学当有自己特有的“语言”定义。这种定义既要反映语言的本质属性,又应顾及写作实际,具有指导语言运用的理论内容。现代语言学对语言现象的研究日益深入,在构拟写作学的“语言”定义时,可以而且应当借鉴其中关于语言的本质、构成、习得、运用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成果。
似可给“语言”下这样的定义:
语言是直接标记心理经验因而具有透义性的符号,是思想的“建筑材料”和写作的表达工具,它本身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是一个分层的装置,靠组合和替换进行运转。
写作论著中的“语言”章,对这样的定义自然要作一点解释,要介绍一点语言的理性知识。至少,应指出“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的符号性及其透义性”(其他符号要转译为语言符号才能被理解和有意义,如“红灯”,只是在社会将它转译为“禁止通行”时,“红灯”这种符号才具有了意义。语言符号则不然,它无须转译,因为它直接与思想情感相联系,是透义的符号),指出“语言习得和运用的基本手段——组合和替换”,等等。旧写作论著的“语言”章,往往只提出“语言的要求”,言必称“三性”(准确、鲜明、生动),至于怎样达到“三性”,语言”到底是什么,其基本手段若何,就不涉及了。这种封闭式的樊篱,新的写作研究应当突破。
以上分别对文章四要素的概念定义提出商榷,藉以引起讨论。古人云:“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可知给术语下定义是科研中最吃力的事情之一。由于思力所限,加之“踌躇”不够,这篇小文中的“修正意见”只能是抛砖引玉。
三、陆游诗词《文章》(一)、内容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二)、意思
文章本是不假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
三、演员文章(一)基本资料
姓名:文章
外号:小文(始于中戏)

出生日期:1984年6月26日
籍贯:陕西西安
星座:巨蟹座
家庭成员:爸、妈、妻子、女儿
妻子:马伊琍
身高:176cm
体重:60Kg
血型:O型
视力:1.0、0.8
宗教信仰:基督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2002级表演系本科
嗜好:睡觉
专长:吉它
兴趣爱好:音乐、足球、游泳、弹吉他、书法、阅读
技能:话剧影视表演、演唱、舞蹈、朗诵、弹吉他、骑马、驾驶汽车、摩托车
睡眠时间:越长越好
睡眠习惯:趴着
如何消除压力:工作
想去的地方:西班牙
希望:身体健康
最想感谢的人:爸、妈
最珍惜的人:朋友们
想从影迷那里收到的礼物:支持
喜欢的音乐类型:乡村音乐
喜欢的歌手:陈羽凡
喜欢玩的乐器:吉它
最喜欢的数字:6、2
最喜欢的水果:樱桃
最喜欢的花:仙人掌
最喜欢的书:《往事并不如烟》
最喜欢的电影:《美丽人生》、《美国往事》
最喜欢的食物:家乡菜
最喜欢的季节:秋
最喜欢的颜色:白、蓝、黑、灰
最喜欢的运动:足球

最喜欢的演员:梁朝伟、梅丽尔斯特利普、黑木瞳
最喜欢的电视:《六人行》
最喜欢听的歌:很多
最喜欢唱的歌:没有
穿衣的风格:随便、舒服
最喜欢的香水:阿玛尼
最拿手的菜:方便面
喜欢的女孩类型:上海女孩
演员文章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D1%DD%D4%B1%CE%C4%D5%C2
(二)主要影视作品
电视剧:
2000年 《青春正点》饰初二中学生 合作演员:高明 刘威葳 刘子枫
2001年 《背叛》饰杜亮 合作演员:柳云龙 胡军 孙红雷 李琳
2002年 《拯救少年犯》饰演曹小磊 18到20集部分的主演(那时候的文章还不满18岁 )
2003年 《你在微笑我却哭了》饰 陈尘 合作演员:高圆圆张志忠左翎
2005年 《锦衣卫》饰明熹宗朱由校 合作演员:马伊俐 谭凯 黄志忠 马少华
2006年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饰 卓越

2007年 《奋斗》饰 向南 合作演员:李小璐马伊琍佟大为王珞丹 朱雨辰
2007年 《兄弟门》饰 华小文
2008年 《望族》饰 杜清明合作演员:殷桃王斑富大龙赵雪莲
2008年 《爱在日月潭》饰孟廷 合作演员:林心如 柯叔元 蒋欣
2009年 《蜗居》饰 小贝
电影:
《再见,最爱的人》
《走着瞧》饰 马杰 ---合作演员-白静、岳红等。
话剧:
《火脸》人艺公演并参加韩国釜山艺术节获“最佳男演员奖”
《茶花女》 饰演:阿芒 重要角色
《家》 饰演:三少爷 重要角色
《赵氏孤儿》 饰演:程英 重要角色
(三)感情生活
揭密马伊俐文章姐弟恋情 九年之隔的真相
至少在华语娱乐圈,不管是高调还是低调,“姐弟恋”都是缺少祝福的,比如王菲与谢霆锋、关之琳与黄家诺。因此,33岁的马伊俐与24岁的文章牵手组成家庭,并且火速造人成功,整个过程中也充满质疑声,两人是否一时激情,然后奉子成婚?马伊俐是否逼婚?文章是否贪玩,不甘心被管束?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一段开花结果的恋情有很多疑问让媒体和观众纳闷。
“当局者”马伊俐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早在两年前,她认识文章的时候就已经打定主意,最终必会结婚;唯一有些突然的是,在他们两口子还没有度蜜月,还有完全适应两人世界的时候,孩子就不约而至。“我会允许自己包括他(指文章)都会有烦躁、甚至畏缩的情绪”。
两年前就确定要嫁的男人是文章
2005年,马伊俐出演张黎执导的古装戏《锦衣卫》,与她演对手戏的是小自己9岁的文章,一个还没有从中戏表演系毕业的在校生。但是年龄并不是问题,文章的眼神吸引了马伊俐,对戏的感觉很舒服。渐渐的,两人发生了恋情。但是这段恋情被保护得很好,身边知道的人很少。后来马伊俐曾一度否认自己和文章之间的关系,这或许跟她之前与导演管虎5年无疾而终的恋情有关,她不希望这段感情因为媒体的过分关注而被破坏。
马伊俐与文章,一个是出道较早,成名较早的女明星,一个是没什么作品的表演系在校生,他们走到一起,两个人强弱关系也是让外界猜测。马伊俐说夏琳(她出演的《奋斗》女一号)与自己几乎是完全重合,在好友佟大为强烈推荐下,她很兴奋地接下这个戏,因为她意识到将在荧屏上展示一个接近自己的女性,一个不会对男人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的女人。马伊琍在这个角色中获得了新生,她可以不必再扮演大家以前常见的淑女,就像数年前《还珠3》的紫薇,夏琳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恋爱中的马伊俐,“哪怕我爱上一个男人,我也要有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即便有人觉得听话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好女人,其实我很反感紫薇这个角色,甚至讨厌,虽然她很温柔、很传统,但是她全部的世界都是围绕一个男人,我做不到”。现实生活中,马伊俐闺蜜的老公或者男朋友都觉得她挺“冷”的,曾经开玩笑的说,如果他们有马伊俐这样的女朋友,或者娶她做老婆,还不如去死。
因为他们看起来那么不对等,马伊俐显得很强势,文章看起来又太年轻,缺乏阅历,马伊俐身边的朋友也曾有过怀疑,刘孜就曾经透露自己也一度不看好文章,甚至婆婆妈妈地“劝分”。但是马伊俐却坚持自己的选择,她解释说文章虽然是84年出生,2006年才毕业,但是因为自小生活在西安的机关大院,父亲是干部,在这种家庭出生的他,心智比同龄人要成熟一些,所以“成熟度与年龄无关”。马伊俐很同意曾经采访过她的主持人何东在博客中所说的,能够娶她这样的女人的男人,一定得对自己也充满自信。
文章与马伊琍两人是以恋人的关系进了《奋斗》剧组,除了好友佟大为知道,导演赵宝刚也不知情,他后来说如果知道他们两个是这种关系,根本就不会让他们演,太影响拍戏了。马伊俐和文章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奋斗》拍摄到播出期间,甚至有人说佟大为和马伊俐才是一对儿。直到今年年初网上突然流传出文章在KTV光着上身,拉着马伊俐跳舞的图片,大家才恍然大悟,一段9年之隔的“姐弟恋”曝光了。
犹如风助火势,两人的恋情一曝光,很多事情就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了。大家发现马伊俐几乎不在公众视线里出 现,有人说他们早就领证结婚了,很快,就有网友声称在上海看到马伊俐去妇产科医生挂号,因此怀疑她怀孕了,因此很可能两人是“奉子成婚”。不过这一点后来被马伊俐否认了。随后,当有媒体拍到孕味明显的马伊俐与文章出现在超市门口的时候,马伊俐的“准妈妈”身份终于显形了。
马伊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我们没有奉子成婚,决定去结婚并不突然,突然的是,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准妈妈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还没有跟老公度过蜜月,我们两个人还没有全适应两人世界,孩子就来了,个人空间又将被压缩不少。”文章和马伊俐结婚不但没有过蜜月,甚至摆酒都没有,仅仅是去领证,有一些朋友甚至不知道他们结婚了。
7月6日结束的长春电影节闭幕式上,文章应导演要求写了一封信,表示身为影后的丈夫很自豪,并且以即将出生的宝宝名义祝福妻子,让马伊俐当场落泪。马伊俐回忆:其实我参加这个电影节的时候,都差点忘了自己是哪部电影被提名,我也没有准备什么,比较长时间的生活调整,让我与这个圈子保持了距离,几乎忘了自己是个演员,当我走上领奖台的时候,我也跟自己说不要跟其他女演员一样领奖的时候哭,但是……我没有想到有这样一封信,它肯定了我作为一个女人的价值,让我很感动,虽然事后我也有些后悔,怎么就哭了呢,太不像自己了。
孩子到来后,马伊俐选择沉默,当时错过了不少机会,不少好戏都找上门,她都说自己生病了,身体不能适应,她连经纪公司都瞒着,直到被媒体曝光后才知道。有人说,你怎么在这个时候怀孕啊。马伊俐回答:“如果我现在不怀孕,那什么时候才是好时候,明年,后年,还是几年后?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好时候。”
马伊俐说自己不是20岁出头的小姑娘,对生活盲目乐观,一结婚一怀孕就向身边的人公布,“我不说出来,其实是我没有自信,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未来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变动,比如预产期中、孩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会允许自己、包括文章出现烦躁、不知所措,甚至畏缩的情绪。”
四、歌手文章基本资料
姓名:文章

性别:男
国籍:印尼
地域:港台
职业:歌手
(一)个人简介: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道的歌手之一,他的名字也许已经为很多人所淡忘了。但是他的《望天》却是很多老歌迷肯定不能忘却的记忆,还有由他首唱的《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等歌曲在被其他歌手翻唱后受到了很多歌迷的喜爱。在1987年成为台湾金钟奖最佳男歌手后,文章的事业达到了一个高峰。
1990年初,文章莅临祖国大陆参加歌友会,并获邀参加1990年1月26日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他为广大电视观众演唱了《自己的天空》以及《我是风》两首歌曲,获得现场满堂喝彩。
后来,他因为是华侨而没有台湾身份的理由,与巫启贤、许美静等歌手一起被禁止了在台湾的演艺活动。文章用了4年的时间游历世界、丰富自己,在1998年解禁后推出了《未完待续》专辑。经历了4年多的坎坷和人情冷暖,文章在2003年再次振作自己的音乐事业,投入内地广阔的音乐环境,策划他的新专辑和个人演唱会。
(二)作品:
1984/10---在台湾发行第一张专辑“三百六十五里路”。
1985/7---在台湾获得「金嗓奖」最佳新人奖。
1985/10---发表第二张“古月照今尘”专辑。
1985/12---获得台湾「今鼎奖」最佳演唱歌手奖。

1986/9---发表第四张“隔世痴情”专辑。
1987/3---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男歌手奖。
1987/10---发表第四张“清晨”专辑。
1989/7---发表第五张“望天” 专辑。
1989/11---发表第六张“原谅我的心”专辑。
1990/1---第一次到中国举办演唱会,同时在大陆发表第一章专辑“望天”,创造150万张以上的惊人销售量。
1990---在中国亚洲运动会主唱主题歌“亚洲雄风”,接着巡回全中国19次演唱会,因此这专辑卖了100万张记录。
1990/3---第一个台湾歌手在上海、南京万人体育馆,举办个人演唱会。
1990/6---第一次发表英文专辑“东方情”。
1990/12---发表第八张“情商情伤”专辑。
1990-1991---新加坡、马来西巡回演出。
1991---在大陆发表“原谅我的心“专辑,100万张以上的佳绩。

1991/6---发表第九张“喜新恋旧” 专辑。
1991-1993---到中国大陆巡回演出。
1992---到拉斯维加斯举办关怀演唱会。到欧洲巡回15个城市。
1992/9---加盟福茂唱片。
1992/10---发表第十张“感情用事”专辑。
1994---发表第十一张“强颜欢笑”专辑。
1994/5---发表第十二张“不让你看到我哭泣”专辑。
1995/7---第一次回故乡印尼举办个人演唱会。
1997/8--- 终于获得台湾身份证,可以正式公开演出。
1998/4---与音商行合作展开新里程碑,“音乐文章”专辑。
2004/3---推出专辑“音乐文章2”。
2006/11---推出最新专辑“如果,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