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襄阳岘山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诗:《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历史上流传下来关于岘山的诗多不胜数。而实际上,这位来自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以诗描写岘山最多的诗人。上面诗中所提到的岘山位于襄阳城西南1公里处(今湖北襄樊市襄城区以南),东临汉江,与一水相隔的鹿门山形成东西对峙,严如扼守在江汉平原北部的两扇大门。

中国有很多叫岘山的山,但唯有襄阳岘山,是一座正宗的历史文化名山。襄阳岘山俗称“三岘”,包括岘首山(下岘)、望楚山(中岘)、万山(上岘),她背靠巍巍大荆山,环抱“铁打的襄阳”,遥控“纸糊的樊城”,峰岩直插滔滔汉水,雄据一方。大宋淳化年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命率兵与元蒙在此数度争战,收复失地后,作襄樊铭道:“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至今摩崖石刻犹存。

岘山,到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刘备马跃檀溪处,风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张公祠和高阳池,王粲井,蛮王洞等蜿蜓数公里。登临岘山顶往南看去,楚皇城、张自忠上将抗日殉国处以及古代色情文学鼻祖――宋玉故里历历在目。朝东方向,夹鱼梁州与山水田园派诗的开创者――孟浩然的隐居地鹿门山隔汉水相望。向北远眺,襄阳米颠纪念馆,古邓国和关羽水淹七军遗迹尽收眼底。注目西去,孔明躬耕地――古隆中烟雨朦胧。岘山脚下的襄阳城和夫人城,是郭靖黄蓉大战元兵之地。

名山名水出名人,当然也出名石。在岘山腰岩上有一块苍劲的“岘石”就是极品古石。风皇山出的襄阳石,宋代的“云林石谱”己有记载。经考证,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的编钟,是岘山的石片磨成的。现在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的编钟复品,以及演奏发出的美妙楚音,也是岘山之磬声。三千里汉水,流到这儿被岘山迎头一挡,拐出了一个大大的急转弯。岘山美石不断被冲进汉水,在鱼梁州形成了汉水第一大卵石滩,无数的水墨石、火爆石、梨皮石、血石和腊石,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纯洁的白沙中,醉倒了一串串的石痴,吸引了一队队的石友。仰望幽幽岘山,伴陪沧沧汉水,醉赏浑浑美石,不亦快哉!不亦乐呼?进了此情此境,石道中的朋友们,你还坐得住吗?

另外,名为岘山还有:

二、湖州岘山在湖州市城南1公里,本名显山,以唐朝讳改。山名有多种说法,《释文》“岘者见也,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定安门(旧湖州城南门)。即见此山,故名。”《西吴里语》说:“山傍郡城若襄阳大观,故名。”原来湖北襄阳也有一座观山,因晋代贤臣羊枯常登此山,故名声甚隆。宋代苏轼作《登岘山诗》云:“苕水如汉水,粼粼鸭头青,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意思是吴兴的岘山可与襄阳岘山媲美。

岘山上最为有名的古迹是“洼樽亭”。洼樽在岘山之巅,呈一凹形石樽,长2米,宽约1.5米,旧志载,此樽“可贮酒五斗”。唐开元间(713—741),太宗曾孙李适之为湖州别驾,常倍友登岘山,贮酒于洼樽中,与客开怀畅饮。天宝初,李适之升任右丞,郡人在李登临处建“洼樽亭”。至今尚保留洼模亭古碑,洼樽碑高2米,半截已埋入土中。

唐大历七年(772),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在任期间曾邀集陆羽、皎然等名士29人入登岘山,于洼格石结宇环饮,极目远眺,诗兴大发,乃与名士联名赋诗。今《全唐诗》中收有颜真卿《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每句五言,共29联58句,计290字,成为湖州历史上一次名人文会的盛举。

近代,岘山南麓建有辛亥革命烈士陈英士墓,1986年又在这里辟有革命烈士陵园。

三、道教名山 汝阳岘山汝阳之岘山,古称霍阳山,又名铁顶山,位于汝阳县城南15公里处,海拔1165米。相传这里是真武祖师得道升仙之地,故有道教名山之称。自古与武当山(金顶山)相对应,是豫西地区最大的道教活动圣地。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是传统的岘山庙会,洛阳、郑州、平顶山、开封、四川等地前来游览观光及诵经焚金者络绎不绝。

南宋郑樵《通志》载:“唐太宗经此,以其危峰独见,类襄阳之岘山,故名。”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慕名而来一睹岘山之风采,见其巍峨峻秀、卓尔不凡,游至尽兴,挥笔题写“伏牛第一山”,岘山从此更是名扬天下。宋诗人梅尧臣在任襄城县令时,曾慕名登临岘山,留下“梁县胜襄阳,万瓦浮青冥”的诗句,一说梁县岘山风物之美胜过襄阳岘山,二讲当时山上的建筑规模宏大,且有薄天拿云之势。1995年7月16日,在岘山老石壕一泉水坑内,岘山道士在泉清淤时,意外发现一方大型金印,重800克。经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省周易研究会会长董应周先生考证,认定此印为北魏太祖拓跋硅天兴元年七月定都平城初的万户侯印,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至于这枚印章如何散落于此,姑且不论,但这至少可以说明,从南北朝起这里已不是蛮荒之地,很可能就有一条连接鲁阳(今鲁山)、梁县(今汝州)、伊阙直至洛阳的翻山古道。

根据有关资料可以推断,岘山景区人文景观当是兴于东汉、盛于隋唐、稳于明清。中间虽几经兵火,但基本格局未变。当代文化名人芦焰先生在他的《登岘山感怀》诗序中称:“壬申年五月下旬,……游汝阳城南三十里之岘山。……极目环顾,山川林野,大块锦绣;汝、鲁、嵩、伊,近在眼底;三川淮汉,依稀可见。俯仰天地,激荡胸怀,感慨难已。中原兴衰,汝、伊沧桑,此峰正是永远不老之见证人。”先生的这段述评,正是对岘山自然与人文品位的恰切权衡。

四、岘山乡

岘山乡属湖南省衡阳县一个乡镇。

五、汝州岘山

岘山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西南寄料镇,距河南省汝州市区约50千米处。海拔1165.8米,为汝州众山之冠。远望岘山,山相连,峰相叠,云缠雾绕,优雅神秘,植被茂密,蓊郁苍翠,山泉奔腾跳跃,“地河”时隐时现,清逸秀丽,美不胜收。从山下往上望,如天上宫阙。在山巅眺望四方,山下小河弯曲,伸向远方。处处云蒸霞蔚,烟雾飘渺,山天相连,仿佛置身于云海雾涛之中。“岘山叠翠”为古代汝州八景之一。元代汝州进士张政题诗赞道:“叠嶂层峦翠色重,白云散尽显晴峰。眼前眉黛浑如画,谁识天机造化工。”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著名诗人杜甫、宋文学家苏轼等,都曾到岘山游玩赏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