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均衡
isostasy
描述地壳力学状态和升降运动的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的质量过剩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来补偿 。
1749年,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 (P.Bouguer)在南美的秘鲁测量子午线弧长时,发现安第斯山脉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似乎特别小。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1854年英国大地测量学家普拉特 (J.H.Pratt)分析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大地测量结果,发现实测的垂线偏差值比由可见地形质量算得的数值要小得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假设地壳的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并认为山脉象发酵的面包一样,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一深度向上膨胀形成的。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里(G.B.Airy)推论,象喜马拉雅山这样大的山脉,物质的重量是不能由地壳来支持的,必定从地壳以下的某一深处就开始得到支撑,因此他认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木块。木块高出水面越多,相应地陷入水中越深。1889 年,美国地质学家C.E.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这个词,并作了详细的讨论。20世纪初以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地壳的均衡模型。① 普拉特-海福德等压面模型 。认为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存在一个等压面。无论地形高低,等压面以上的质量处处相等。地形高处,其密度低;地形低处,其密度高。② 艾里 - 海依斯卡宁等密度模型 。认为地壳密度处处相等。地形高处的质量过剩由比地幔密度低的地壳山根来补偿,地形低的海水质量不足由地幔高密度的反山根来补偿。
后有人对以上模型进行修正和发展,使之更符合于地球的实际 。 地幔对流和板块消减运动可能对地壳均衡有干扰,但就全球大范围而言,地壳仍趋于静力平衡状态。 据统计,全球近90%的地区基本上处于地壳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