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普顿(Edward Victor Appleton, 1892-1965)因对大气高层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了阿普顿层,获得了194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物理学家。1892年9月6日生于英国布莱德福,1965年 4月21日卒于爱丁堡。1913年取得剑桥大学学位,1924年后,先后在伦敦大学、剑桥大学任教。1939~1949年任英国科学和工业研究部大臣,此后任爱丁堡大学校长。阿普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从事无线电工作。战后在M.A.T.巴内特的协助下,通过相距112公里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利用发射机的慢调频产生一系列最大和最小的接收信号,直接测量地球上空反射电离层的高度,从而在1924年证实了英国A.E.肯内利和O.亥维赛1902年假设的电离层(E电离层,高110~120公里)的存在。1926年他又发现F电离层,称阿普顿电离层,为此获得了1947年的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阿普顿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垂直探测法,并且应用和改进了美国G.布赖特和M.A.杜福1925年研究的脉冲技术,对通过阴极射线管记录的短持续时间脉冲信号的回波效应进行观察。这些技术对以后雷达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902年,亥维赛德(O. Heaviside)和肯赖立(A. E. Kennelly)各自独立地提出,在大气层高处存在一个带电层,它起着反射电磁波的作用,并用此解释了1901年马可尼第一次横穿大西洋彼岸的无线电传播实验。阿普顿(右图)认为,远距离的短波信号,只能由高空电离层反射传播。他决定利用电磁波的发射,来测定电离层的存在。1924年,阿普顿完成了这一实验。他设想,当缓慢变化的频率达到某一确定值时,由高空电离层反射的电磁波就会受到地面波的干扰,使电磁波强度发生变化。1924年,他利用改变英国BBC广播公司设在伯思默思的发射机的频率,然后在剑桥大学记录接收机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以寻找沿地面直接传播的波与从带电粒子层反射回来的波发生干涉时信号的增强效应。剑桥大学的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完全证实了他的设想。这样,关于存在能反射电磁波的大气电离层的假设便得到了验证。阿普顿还通过对干涉波长的计算确定该反射层的高度约为100公里。通过对电离层的进一步研究,阿普顿发现:在夜间,100公里高处的电离层的反射能力大大降低。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终于在1927年发现:约在230公里处还存在一个反射能力更强的高空电离层(起初称为“阿普顿层”,现称为F1F2层)。
阿普顿的工作为环球无线电通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此无线电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阿普顿还开辟了对电离层以及该层受太阳位置和日斑活动的影响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