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商代后期,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身体为矩形,口稍大于底部。立耳、深腹、四足为柱状直足。颜色青绿,晶莹如玉。经过化学分析,它的合金成分为:铜占76.06%,锡占12.66%,铅占11.94%,湖南省博物馆藏。
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个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题纹饰。人脸宽而方,双耳肥大,颧骨凸起,双唇紧闭突出,表情严肃,与现在的中国人的脸没有什么区别。鼎腹的内壁有铭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为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也有可能是铸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标记。
现存的商周青铜方鼎,有四面鹿头纹的,有四面兽纹的,但就是没有四面饰人面纹的。不仅未见实物,就是历代的金石著录也未见记载。它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纹方鼎。我国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器物,绝无仅有之宝。又名大禾方鼎。
这件三千多年前铸造的世界级重宝,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怎样来到湖南省博物馆的呢?
湖南的宁乡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经常有商代的青铜器出土。1959年,湖南宁乡县黄材乡的一位农民上山开荒种地,一锄就挖到了在这里沉睡多年的青铜人面鼎。把人面鼎挖出来以后,他不知道这件从没见过的东西是什么,更没意识到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为了携带方便,他挥起锄头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几块碎片。他把青铜碎片装在箩筐里,带回了家,然后,把它当作废铜卖给了当地的废铜收购店。
不久,宁乡发现了人面鼎的消息传到了湖南省博物馆,馆里急忙派人前往,得知此鼎的碎片已经随同其他废铜一起打包,运到了长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紧追不舍,查得此鼎碎片很可能在长沙市湖南省物资局毛家桥废铜收购中心的仓库里。经过交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入了毛家桥仓库,里面是堆积如山的废铜,有的还是刚从各地运来的未打开的包裹。他们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终于在如山的废铜堆中,找到了10块人面鼎碎片。经过拼合,人们发现方鼎尚缺底部和一足,他们只好回过头去再找废铜,顺着废铜的收购转运路线,终于在离长沙不远的株洲废铜仓库中寻找到了。
经过专家的精心修复后,人面鼎碎片变成了珍贵的国宝,再现了昔日的辉煌!人们今天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当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如果去迟了一步,它就被当作废铜投入了熔炉,化作了铜液,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级重宝,就将因此而与世永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