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简介】故事的主人公吉姆的一生似乎只在为一个失误活着,为另一个失误去死,实际上,他一生只犯了一个刻骨铭心的错误,本能的一跳。在这本能的一跳之前,他在帕特纳号一做大副,年轻有为,雄心勃勃,决心在这个世界上混出个模样。在一次远舫中,满载一船香客的帕特纳号将要深没时,他对以船长为首的船上的官员不顾乘客性命,拼命去争夺有限的几只救生艇的行为,极为鄙视,不屑和他们为伍。他决意和一船乘客共患难。但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被恐惧和混乱吓破了胆,那致命的一跳在本能的驱使下终于发生;他到底还是跳到了他曾经厌恶过的同伴中。但帕特纳号并没有沉没有责任感的丑闻人物,法庭因此判他们失职罪,没收到航海证件。吉姆为逃避舆论,从一地躲到另一地,最后和一群几乎与世隔绝的土著人和睦相处,赢得尊敬,成为“爷”;但在正得意时,他以犯下错误,引咎请罪,演出一幕悲剧。
【关于作者】康拉德于1857年出生于波兰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英法文化的熏陶,幼年经历了丧亲之痛,童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后来在英国商船上干了十六年以后才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他经历了很多人所不知的痛苦和磨难,也因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正所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康拉德,这个到了21岁还不会几句英语的“外人”竟成了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现代派作家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弗`雷`里维斯在其《伟大的传统》中,把康拉德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五大作家之一。哲学家罗素对他赞赏道:“强烈而热情的高贵风格照亮我的心,像从井底看到的明星一样"这无疑是一个奇迹。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文科的外国文学教科书上,对他只是一言带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可以说他是英国现代派的鼻祖,对后来的许多英美文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吉姆爷》了。这部成书于1900年的小说以其新颖独特的语言、结构和叙事手法上对艺术的追求和对道德的探索,而被视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就如布鲁姆所说:“即使康拉德未曾写出任何其他作品,就单凭这一本书,也足以使他的文学声誉永垂青史。”
【作品赏析】《吉姆爷》描写了一个有着美好梦想的年轻人的耐人寻味的一生:作为船上的大副,在危急关头弃船而逃,从此背上了耻辱的名声,此后一直努力挽回自尊和影响,最后以死赎回了自我的尊严。这部小说提供了维多利亚小说和现代派小说之间的过渡。在叙述手法上,采用第三者姿态的逆时序的方法叙述,并且不断转换叙述视角,以保持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据作家所称在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而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并不太喜欢,觉得有时写得太过啰嗦和做作了,影响了我的注意力。
就其主题而言,由于作品的印象主义风格,一直是众说纷纭,然而无论是犯罪与赎罪、忠诚与背叛或者是内在动机与伦理冲突,都突出了一个道德的主题。康拉德认为某种:“道德上的发现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而“艺术家应该像思想家与科学家一样寻求真理,然后发出呼吁”,要“一心一意地向着普天之下表现最高程度的正义”我很欣赏这一点,文学批评存在道德承载问题,文学创作也如是。
然而众所周知,道德具有向上性,他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评价与约束,认可并遵循则伟大,反之也没有什么定性的标准来惩治。仅以道德的自我约束来衡量,自杀的白力厄利船长最上,吉姆居中,海盗布朗最下。
生前没有任何瑕疵的白力厄利船长,如果不是碰巧担任吉姆案件的顾问可能一直会将他的光荣进行到底,然而在吉姆的事件上他敏感的心预见到了追求荣誉的浪漫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的脆弱,人性一时的自私会毁了人的一生,他对生且保持荣誉产生了强烈的绝望,他的自杀代表了康拉德对道德的困惑。
吉姆呢,我一直是很同情他的,谁没有美好的梦想呢,谁不渴望自己成为英雄呢,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都能按照理想行事,因为人性的自私与无奈。吉姆自以为自己是一个勇敢无谓有责任心的人,并以为自己的失败只是错失良机或者遇人不淑,他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生活在自己的借口之中,他太固执太自傲了,就是最后一次他主动去请死,我想也未必是明白了真正到道理,更多的可能是他自我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退路,他绝望了。他看重的只是自己,他人无足轻重,不要对说船上的八百香客,就是对他的土著妻子他最后都没有为她考虑一下,实在是让人心寒。
如果说吉姆是是一个自欺欺人式的理想道德主义者,那么海盗布朗则是赤裸裸的唯我主义无道德者。他目的明确追求利益,没有丝毫的道德心与理想感。他是殖民主义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化身。
可悲的是,在现实中道德水平低的人反而更能适应这个社会,苟活也好,赖活也罢总之生命是长久的,心灵是轻松的。悖论啊!
总之,看完这部小说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不管吉姆的梦美不美,总之他确实一生也没抓住他想要的那个.
《吉姆爷》的“从我做起” 文:苏福忠
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的传统小说创作受到了不断冲击和严重挑战。写小说不再是创造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再是在引人入胜的故事里塑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虚构人物形象。勇于探新的年轻一代作家急于宣泄自我,表达个人对工业化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惜摈弃传统手法,从语言、结构和叙述手法,都采用了新的形式,如当今已被认可并推崇的心理独白、意识流、结构主义,等等。因此,当时英国一些坚持传统小说写作的著名小说家,如高尔斯华绥、班纳特,甚至包括较早一点的托马斯·哈代,都不仅没有守住阵地,连他们已取得的累累实绩也被淹没了许多。用我们常用的辩证法说法,这也许该称之为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吧。
康拉德似乎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外。他是目前已有定论且声誉很高的英国现代派作家。他不仅写故事,索性采取更古老的文学表现手法一一讲故事。所不同的是,他的故事不是由民间艺人来讲,而是由一名他虚构出来的名叫马洛的水手从容道来。他的几部传世之作,如中篇小说《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和《黑暗深处》等,都是这样讲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创作长篇小说《吉姆爷》时,依然请那个马洛水手来讲,于是《吉姆爷》成了一部前无先例的讲出来的书。这使批评家们难以接受,指责康拉德说:根本无法指望任何人老是讲个没完没了,而别人就一直有耐心听到底。
对这个并不太难回答的问题,康拉德考虑了十六年才作出反应。这是康拉德的耐心。他先得看看读者接受情况如何。只要读者欢迎,《吉姆爷》就不会被人忘记,作者的辩护也才有底气儿。康拉德也不无担忧,怕不慎重的争辩反会使他被拉人传统的写作之列。他和当时新派小说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和E.M.福斯特等人没法相比。他们都是学者派小说家。他只是一个水手。他因为对海上生活情有独钟,从波兰来岛国英格兰当水手。他的母语是波兰语;通过刻苦学习,英语的眼力不错,笔力还可以,口语却相当夹生。据说他写小说出名后进出上层社会的社交圈子时仍很木讷。他是那种大智若愚的人物。他硬是把他母语中斯拉夫语系消化进英语中,或者说把英语单词写进斯拉夫语系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英语文体。他让一个又一个子句和短语套在一个母句中,像一串串葡萄,嘟嘟噜噜的,让人读着喘不过气儿来,以至如今仍有相当的读者嫌康拉德烦气。康拉德很清楚他的优势是丰富的海上生活。他太爱大海了,以独特的眼光收集了许多海上生活的故事;他太爱水手这一行,用常人没有的穿透力体会着人与大海的依恋关系。扬长避短是聪明人的行为。
十六年之后,《吉姆爷》在美国出版,康拉德借写前言的机会,重提那笔旧帐,并用轻描淡写的口气回答批评他的人说:只要故事讲得有趣。
在进一步试解康拉德创作《吉姆爷》方方面面之前,不妨把本书中的故事梗概说一说:主人公吉姆的一生似乎只在为一个失误活着,为另一个失误去死。实际上,他一生只犯了一个刻骨铭心的错误:本能的一跳。在这本能的一跳之前,他在帕特纳号上做大副,年轻有为,雄心勃勃,决心在这个世界上混出个模样。在一次远航中,满载一船香客的帕特纳号将要沉没时,他对以船长为首的船上官员不顾乘客性命,拼命去争夺有限的几只救生艇的行为,极为鄙视,不屑和他们为伍。他决意和一船香客共患难。但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被恐惧和混乱吓破了胆,那致命的一跳在本能的驱使下终于发生:他到底还是跳到了他曾经厌恶过的同伴中。但帕特纳号并没有沉没。一船香客由一艘法国商船解救。吉姆和他的同伴成为航海史上最没有责任感的丑闻人物,法庭因此判他们失职罪,没收所有航海证件。吉姆为逃避舆论,从一地躲到另一地,最后和一群几乎与世隔绝的土著人和睦相处,赢得尊敬,成为“爷”;但在正得意时,他又犯下错误,引咎请罪,演出一幕悲剧。
作者在这里似乎在探讨本能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之间的问题。在本能支配下犯的失误一般容易博得人们的原谅,尤其容易在自己良心上求得平衡:我并非故意。但是吉姆不能这么简单地对待自己。他惧怕公众舆论,也无法原谅自己,因而躲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有批评家说吉姆的这种行为是感觉到了文明社会的威胁。吉姆是一个掌握了相当现代技术的文明人,反倒害怕得要躲避现代文明?这种解释似乎不大适合说明吉姆的这种逃遁行为。
一般说来,能成为作者代表性作品的,其中都有作者的自传成份和最希望阐述的思想,如曹雪芹之于《红楼梦》,托尔斯泰之于《战争与和平》,狄更斯之于《大卫·科珀菲尔》,等等。康拉德是一名优秀的水手,一干十六年,当过水手、二副、大副,最后当上了船长。一个水手能实现的目标,他全做到了。他对水手这个行业有很深刻的理解:超人的勇敢,面对强大的对手(大海)毫无畏惧;严密的纪律,任何时候都要服从以船为单位的集体;坚忍不拔的毅力,任何环境下都力争最后的胜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强烈的责任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记住水手的职责。这最后一点尤其要多说几句。这是西方十八世纪发源于哲学、流行于文学的一个命题。随着封建主义的急速消亡,佃户不再仅仅是对地主负责,爵爷也不再是绝对服从君主。在资本主义一天天壮大发展的环境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正在成熟,因此做人的责任也就空前重要了。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乔治·爱略特、安东尼·特罗洛普,甚至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法国作家萨特,都利用小说探讨过“责任”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吉姆是康拉德苦心经营的一个水手精英。吉姆被剥夺航海权利,不啻丢掉了他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整个王国。一艘在茫茫大海上行进的船,是水手的乌托邦。水手是乌托邦里的主宰,纪律,道德和责任。一次成功的航行意味着他对乌托邦的一次成功的统治。然而,这一切全让那本能的一跳毁了,可谓多年的经营毁于瞬间。这本能的一跳对于别人,如帕特纳号上的船长以及别的水手,只是本能的一跳。但对于心气儿极高的吉姆来说,它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它不止破坏了他做水手的信念,更搅乱了他做人的准则。于是,康拉德给他的主人公吉姆打了一个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比喻:“一只美丽的蝴蝶可以落在一小堆脏土上一动不动,可是一个普通的人决不会呆在他的粪便上一动不动。”
更何况吉姆本来是不打算一辈子当一个普通人的,而这下似乎他连普通人也做不成了!由此看来,吉姆的逃遁行为不是躲避什么,而是寻找什么。他渐渐明白他是那种继续朝前走的人,在走的道路上寻找失去的什么东西。
有的批评家又由此认为康拉德笔下的吉姆是一个道德自我完成的形象。这虽不失为一家之说,但这中间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弄清楚:道德的是非。“道德自我完成”的提法毫无疑问包含了“是”,是褒誉的,赞扬的,提倡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托尔斯泰名著《复活》里的涅赫留朵夫。此公因早年的荒唐生活把一个纯洁少女推到犯罪的道路;等他修炼得满腹仁义道德时,又决意吃苦受罪,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自己。吉姆显然不属涅赫留朵夫一类文学形象。他没有拯救的对象。他的错误并非故意铸成。他的道德只是水手的道德,还没法用普通意义上的社会道德来衡量。吉姆只是按照作者设计的人生朝前走。
吉姆按照康拉德的设计走着,终于走进了一个远离文明社会的土著人群体里并暂时停留下来了。吉姆发现土著人需要乌托邦式的统治,需要原始的侠义和勇敢,需要水手的人格和道德。吉姆激动了兴奋了,在土著人面前尽情地展示着他作为水手的所有魅力和魄力,使世仇的宗族结盟,使反叛的对手称臣,最终赢得了所有土著人的尊敬和爱戴,被他们尊为“图安”,也就是开化人类眼中的“爷”。他在他们中间活得如鱼得水,找回了他在广阔海洋上掌船前进的那种君主式的威仪和信心。他这时的感觉是这样的:“当有人使你天天都明白了你的存在对另一个人来说是必要的——你瞧,是绝对必要的,那你就对你的行为有不同的看法了。”
康拉德不动声色地给我们讲着他的主人公吉姆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吉姆的一种自觉性,一种从我做起的行为,一种由职业道德演化出的做人境界,使吉姆这个人物渐渐显示出了一种不凡的力量,为他最后的那种沉默中的爆发积蓄了巨大的动力。这不仅来自康拉德讲故事的高超艺术,也来自康拉德的身世。他的祖国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异族的侵略和压迫。他父亲是一个积极的民族主义者,曾因参加波兰独立运动被沙皇政府流放。康拉德儿时就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了革命者必具的自觉性和自律精神。起义的失败也使他日后认识到缺乏普遍的自觉性和自律精神,个别的自觉性和自律精神往往会夭折和流产。因此,从我做起的先导作用尤其重要。
白人吉姆做了土著人的“爷”,似乎远离了他曾拉下的粪便——那本能的一跳。然而他忽略了一个人生的常识性现象:人要吃饭就要排泄,这是一种反复终生的行为,在某个特定时刻定睛看去,谁又都可能永远呆在自己的粪便上。对于狂热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众人习以为常的视点,往往会成为他们的盲点。他的盲点必须把众人的视点吸引住才有基础;否则,踩着这样的盲点,他就会干出盲目的悲壮举动。
白人布朗的海盗帮袭击土著人失利,被土著人围困起来,死在临头。出于对土著部落的安定团结(也许还有对白种人的潜在的认同?),吉姆爷凭借他的身份和影响,请求酋长多拉明放布朗海盗帮一条生路,并以他的生命担保布朗帮不会再来袭击土著人。然而布朗帮在撤出包围后趁土著人不备立即杀了回马枪,致使许多土著人丧生,酋长多拉明的儿子也在劫难逃。吉姆爷对同种人的轻信给他带来致命的一击,本能一跳的错误从他的记忆里再度出现,逼迫他重新审视他的生活:为了一次冲动的一跳这么一个小问题,他已经从一个世界隐退了,而今另一个他亲手造就的世界,又在他头顶上塌下来,破灭了!
布朗是一个劣迹累累的海盗头目,是一个蹲在他的粪便上再不打算离开的人。但是远离自己粪便的吉姆爷不愿意顾及这点。他属于继续朝前走的超前人物,既然不肯在第一次犯下的错误上滞留,当然更不会在第二个错误上蹲下。为了已赢得的“爷”的尊严和权威,他义无返顾地朝前走,走到了酋长多拉明跟前,面对冷冰的枪口,脸不变色心不跳,将命补过。随着酋长多拉明的枪声,吉姆爷的大块头身躯轰然倒下了。饮弹的吉姆爷这时不过二十四五岁。
值吗?读者不禁会问。这是吉姆爷的塑造者康拉德应该回答的问题。康拉德在给我们讲故事,说“值”与“不值”只是让那个水手马洛动动嘴唇的事——稍稍一动即可。但在这点上,康拉德十分珍惜水手马洛的唾沫,真仿佛就是多说这么一两个字,马洛就会口干舌燥似的。实际上,这里涉及了康拉德的一个重大的创作原则。
我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系进修时,有幸聆听过著名学者阿诺德·卡特教授分析康拉德的作品。他说,康拉德的作品好比葱头,读者尽管读下去,剥了一层又一层,满怀着希望要剥出康拉德在下一层隐藏了什么,但等把葱头剥到最后时,读者看到的仍是葱头!是非曲直呢?康拉德不管不顾地留给读者了。
康拉德的著名水手马洛何尝不是这样把故事娓娓道来?
只要故事有趣。这话讲得太有味道了。
原文链接:http://www.yuedu.org/viewthread.php?tid=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