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iǎo xiàng
[词性]名词
[英文]idea
representation
image
[词义]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的东西才叫表象,它自在的状态不叫表象,只是物自身。自在之物是如何呈现给我的呢?其途径就是自在之物发出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我的感官进入主体内,主体利用自己的设备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表象,表象就是自在之物的呈现,表象呈现给我们,我们就看到了事物。就像有线电视通过光缆把信号传递到电视机中,电视机将信号转化为图像,我们就看到了电视节目。不能说我们看到了电视信号,我们只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同理不能说我们看到了信息,而是我们看到了通过我们的感官将信息转化来的表象。也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而只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的表象。
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表象与知觉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存在,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有些表象是对静态的和动态的知觉的再现 ,称为记忆表象 。有些表象是对知觉的概括和重组,称为想象表象。人们还可以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觉中抽取某些共同方面形成一般表象,也可以把知觉要素任意组合形成虚构的表象。表象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接近于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它还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仍是感性的具体形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的存在方式表象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最为难以理解的东西,我们的许多混乱和错误就出在这里,所以搞清楚表象的存在方式就成为把握它的关键。
从生理上来讲,表象很可能只是一种经过感官加工过了的信息(或者说检测到的电流),它是当下的,只有外物正在刺激并经过感官转化来的信息才是表象的物理状态,一旦失去外物的刺激,它就变成一种储存的信息。正在接受外物刺激转化而来的信息才能呈现为表象,储存的信息只能呈现为记忆(观念)。表象不是信息的物理状态,而是信息对自我的呈现状态,也就是说表象是信息的意识状态。一块石头在外力作用下也会留下痕迹,但这只是信息的存留,对于石头,这种信息不会有表象的出现。因此表象是信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不是物理的存在方式,只有对自我才有这种表现方式,所以在解剖学中解剖不出表象来。
正因为表象是我正在接受刺激时信息对自我的一种呈现方式,因此表象就会比观念生动、形象、强烈、实在,正是这种物理的刺激,我们受到外物的物理的作用,我们才会本能的感受到外物的存在,这也是常识坚信外物存在的深层根源,因为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得知外物的存在。当储存的观念与刺激联系起来时,也会出现生动的表象,此时尽管没有实在的外物相对应。在梦境中,我们也会有表象的生成,这是因为我们储存的信息受到刺激的激发,与刺激结合起来出现的情况。在航海模拟舱或飞机模拟舱中,就会产生出表象,虽然没有实在的外物。当然这时的表象是纯粹的表象,是没有外物对应的表象,这种表象不是事物。区分表象和事物只能通过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事物既是意识的对象又是实践的对象,而表象只是意识的对象。如果不通过实践、行为,我们很难区分纯粹的表象和事物。镜子中的物和事物,如果我们不去通过触摸镜面,我们就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这在第一次见到镜子的原始部落中就会是这样的。
因此,从物理状态上来说,表象是正在转化来的信息;当然储存的信息如果与刺激结合也会生成表象,如梦境与幻觉,但是二者的生成方式是有差别的。从意识状态上来看,表象是信息对自我的呈现方式。生理上测到的东西是信息的物理存在,我们看到的表象是信息的意识状态。因此物质与意识的二分,只是同一种东西不同表现方式,物质与意识是同一个东西。
从生理上来讲,表象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是对来自外面的信息的转化。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表象这种信息转化为另两种信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刺激——表象——观念——语言——文字,在自我与外物之间、在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和能量的转化,这就是我与外物的物理关系。
表象的特征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表象有如下特征:
(一)直观性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但表象又与知觉不同,它只是知觉的概略再现。与知觉比较,表象有下列特点:(1)表象不如知觉完整,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它甚至是残缺的、片断的;(2)表象不如知觉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3)表象不如知觉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它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然而在某些条件下,表象也可以呈现知觉的细节,它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例如,在儿童中可发生一种"遗觉象"(eidetic image)现象。向儿童呈现一张内容复杂的画片,几十秒钟后把画片移开,使其目光投向一灰色屏幕上,他就会"看见"同样一张清晰的图画。这些儿童根据当时产生的映像可准确地描述图片中的细节,同时他们也清楚地觉得画片并不在眼前。
在表象的分类上,反映某一具体客体的形象,称为个别表象或单一表象,上述遗觉象就属于个别表象。反映关于一类对象共同的特征称为一般表象。一般表象更具上述与知觉相区别的那些特点。
(二)概括性
一般来说,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
表象的概括性有一定的限度,对于复杂的事物和关系,表象是难以囊括的。例如,上述产生遗觉象的图片,如果是表呈一个故事的片断,那么,关于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相互作用的来龙去脉,则不可能在表象中完整地呈现,各个关于故事的表象不过是表达故事片断的例证,要表达故事情节和含义,则要靠语言描述中所运用的概念和命题。对连环画的理解是靠语言把一页页画面连贯起来,漫画的深层含义也是由词的概括来显示的。
因此,表象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是二者之间的中介反映阶段。作为反映形式,表象既接近知觉,又高于知觉,因为它可以离开具体对象而产生;表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低于词的概括水平,它为词的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表象的发生处于知觉和思维之间。
(三)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表象可以是各种感觉的映象,有视觉的、听觉的以及嗅、味觉和触、动觉的表象等等。
表象在一般人中均会发生,但也可因人而异。由于视觉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有比较鲜明的和经常发生的视觉表象。很多事例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通过视觉的形象思维能完成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甚至在数学、物理学研究中都相当有效。
视觉表象也给美术家、作家带来创造力。柯勒律治的名著诗篇《可汗王》是一篇完整的以视觉表象呈现的佳作。艺术家往往具有视觉表象的优势。
声音表象对言语听觉和音乐听觉智能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运动表象对各种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形成极为重要;而对于某些乐器的操作,例如钢琴以及提琴等弦乐器,则既需要听觉表象,又需要动觉表象的优势。
(四)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不仅是一个人的映象,而且是一种操作,即心理操作可以以表象的形式进行,即形象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象的心理操作、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可处于不同的相互作用中。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就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操作。"心理旋转"研究是一项有说服力的证据。在一项心理旋转的实验(R.Shepard,1973)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的(R),有时是反写的(R)。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结果表明,从垂直方向旋转的角度越大,作出判断所需的时间越长。对这一结果解释为:被试首先必须把呈现的字母在头脑中进行旋转,直到它处于垂直位置,然后才能作出判断。反应时所反映的进行心理旋转--表象操作所用的时间上的差异,证明了形象思维--表象操作的存在。实际上,企图用其他方法,如通过用例题去描述字母的位置,是困难的。
2、表象与词在心理操作中双重编码
在更多情况下,信息在脑中可以进行编码,也可以图像进行编码。在一定条件下,图像和词是可以互译的。具体的图像可以通过语言提取、描述和组织,例如,电影剧本作者通常进行图象编码,最后通过语言存储起来,这就是剧本;同时,导演按照剧本再生图像,这就是表演,也就是通过语言使图像恢复。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
词的思维操作所需表象的参与和支持,甚至表象操作在思维操作中是否出现,可因思维任务之不同而异。例如,几何学在运算中,很大程度上依赖图像操作的支持,图形操作是几何运算的必要支柱。但是,代数学、方程式,只用符号概念按照公式进行演算,完全排除了形象操作。
影响表象的因素表象是一个生成的东西,它的生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表象的因素有那些:
⑴物自身。从物自身来看,物自身的信息是表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物自体就会发出不同的信息(当然也会有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表象,通过这些不同的表象在实践中我们就会把外物区别开来。物自身发生变化了,发信的信号就会不同,我们就会看到表象也变化了。比如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其原因主要不是我们的眼睛变了,而是物自身发生了变化,传到眼睛的信息变了,所以生成的表象也就变化了。
⑵信息的传播媒介。两小儿辨日的困境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太阳早晨大、中午小,不是因为物自身变化了,也不是太阳在早晨与中午与我们眼睛的距离有多大的差距造成的,也不是人的眼睛有问题,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早晨传播信息的光线距离地面较近,受到地面物体的干扰,信息发生变化造成的。常识坚信物体独立于我而存在的,唯物主义有常识信念的支持对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心灵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物体会随着我的变化而变化。我戴上墨镜,实在事物的颜色就改变了,全部变成了墨色;晚上戴上夜视镜,外面的世界就发生变化,明亮起来;通过望远镜,外面的物体与我的距离就会拉近,透过放大镜,世界就会变大。在这些情况下变化的是表象,而不是物自身,表象之所以变化,是因为外来的信息在通过眼睛时发生了改变造成的。
⑶人的感官。大家看到的一片绿叶,在色盲的人看来不是绿色的;有一种药吃下去,外面的树叶就变成黄色,在盲人的世界中没有颜色;如果所有的人的眼睛都象狗的眼睛一样(据说狗都是色盲),树叶的颜色不会是绿色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瞎子,世界就没有颜色,虽然不同长度的波还存在。物体的大小也是随我的感官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据说有一个英国人,眼睛害了病,在他见到的世界中,所有的东西都比平时放大了,看报纸,每一个字象拳头般大小,严重影响了它的阅读。物体的位置也会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化而变化,用手积压我的眼球,外面的物体就会上下或左右摇晃,会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动而变动。我失掉方向,太阳就会从西面出来。苹果是甜的,在我生了病的时候,吃起来就是苦的,如果我吃了糖再去吃苹果,苹果就特别酸;我把一只手放在冰上,另一只手放在火上烤,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一盆水中,这盆同样的水就会变化成既是热的又是凉的。物体的颜色、大小、冷暖、酸甜等属性都会因我的感官的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都不会是物自身的变化,而是表象的变化,因我的感官的变化造成的。
⑷我所在的位置。表象与物自身实际上是一种对应关系,而不是真正的融为一体,既然是一种对应关系,那么就会因我与物自体的距离和方位的关系的不同带来表象的变化。同一个物体在近处看就会大,在远处看就会小,科学描述的太阳是如此的大,我们却把它看的如此之小,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太阳本身,只是它的表象。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同一个物自体,因我们与它的方位不同,接受到的信息就不同,产生的表象就不同。
⑸经验与环境。表象的形成过程也受到人的已有经验的影响,我们的眼睛在看远处的物体时,并不是严格遵循透视法则,我们并不象照相机一样把远处的东西看成很小。但是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部落,由于没有看远处的东西的经验,所以在走出雨林,就会把远处的东西看得很小。同样一般人由于没有从高出往下看东西地经验,所以当从高楼上往下看时,就会见到下面地人很小。但是长期从事高空作业地人员在他们地眼中地面上物体就不会变小。
表象的哲学性思考转引一段柯小刚的解读可以对我们对表象有一个非心理学的认知:
[读书笔记]福柯解读的《宫娥图》
《宫娥图》(Las Meninas):油画,318×276厘米,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1656年创作,被誉为欧洲三大名画之一,现收藏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最大的古代绘画博物馆——普拉多博物馆里,是镇馆之作。这幅画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副皇室的“全家福”,甚至把画家自己也画进去。整幅画把玛格丽特小公主作为亮丽的中心。作为王室继承人,玛格丽特公主是当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希望。画的右下脚有两个侏儒女孩。据说那时候宫廷里经常会招这种侏儒进宫作为皇室的宠物来养!
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在其著《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1966)一书中,详尽地描述了这幅画:画中的画家站在离画板稍后的地方,拿着画笔的手臂向左弯着,朝着调色板,在画板与颜料之间静止不动。我们看到,画家正处于停滞状态,他站在那儿向外看着他的模特。画中的画家正注视我们——观画者所处的空间。我们不能确定他在画什么,因为他的画板背向我们。然而,这幅画的结构把我们固定在画家的凝视中。画家观察的正是我们,这一事实把我们与这幅画结合在一起,我们和画中的模特处于同一位置。
在画室的后面有一道特别的光彩,它并不是一幅画,而是一面镜子。它没有呈现画中被呈现的东西,而是呈现出画家正在看的模特,而这些模特也正看着画家。镜子通过把正在被画的人带进画中,起到了一种可见的置换作用。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是国王菲力普四世和他的妻子玛丽雅娜两位人物,他们的确是画家正在作画的模特。
在画中,靠着镜子,淡淡的亮光照出一个全身的人像站在门槛上,他的侧面朝着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他在观看画中的场景,他是观画者。观画的功能没有在镜子中被呈现出来,路过的观画者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画中的画家和所有其他人物都在注视的地方。
按照福柯的读法,这幅画的主题是表象。所谓表象,是指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表象可以是各种感觉的映象,有视觉的、听觉的以及嗅、味觉和触、动觉的表象等等。表象在一般人中均会发生,由于视觉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有比较鲜明的和经常发生的视觉表象。委拉斯开兹通过视觉表象将一个有序的表象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没有被表象出来的是表象的功能,是安置这些表象并使他们成为自身客体的、既进行统一又进行被统一的主体。在画中,虽然表象的产生(画家)、被呈现的客体(模特)、表象的观者(观画者)这三种表象功能都成功地表现出来,但不包括行为本身。画家没有在绘画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如果他正处于作画的过程中,他将消失于他作画的大画板框架后。但在画中,他不在工作,他停留在作画过程之间,使他能被我们——观画者看到。”同样,模特不是在作模特的行为中被呈现出来,相反却成了观画者。观画者不再是观察这幅画,而成了被画的客体。于是,这幅画的主要吊诡就表现在“表象表象性行为的不可能表象”。
转引自:http://daoli.getbbs.com/post/topic.aspx?tid=202467(道里书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