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蝇又称稻秆潜蝇。国内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区),广东的山区和丘陵区稻区普遍发生。为害水稻,也寄生在游草、稗草与看麦娘上。以幼虫钻入稻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心叶抽出后出现小孔或白斑点,被害叶尖变黄褐色,展叶后叶上有若干条细长并列的裂缝;被害幼穗变为畸形或成白穗。
形态特征
稻秆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成虫(图2)体长2.2~3毫米,翅展5~6毫米,鲜黄色。头顶有1钻石形黑斑,胸部背面有3条黑褐色纵纹,中间的一条较大。腹背各节连接处都有一条黑色横带。卵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白色,表面有纵行细凹纹。幼虫蛆型,老熟时体长约6毫米,略呈纺锤形,11节,乳白色或黄白色,口钩浅黑色,尾端分2叉。围蛹体长约6毫米,淡黄褐色,尾端分叉与幼虫相似。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稻秆蝇在湖南一年约发生3代,以成虫或幼虫在杂草上越冬。每年3月底~4月上旬成虫飞向早、中稻的秧田及已返青的早稻本田产卵,卵产在叶鞘和叶背。4月上、中旬孵化为幼虫,钻入心叶为害。5月中旬老熟幼虫爬到叶鞘近叶舌处化蛹。6月中旬是第1代成虫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虫为害孕穗和抽穗的早、中稻。此虫在广东年中代数尚不很清楚,已知每年2月下旬开始在早稻秧田上有发生, 4~5月间第2代在早熟种圆秆期发生为害较重。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白天活动。羽化后1~3天交尾,雌雄均可反复交尾3~4次。一般羽化后2~5天产卵,但第2代成虫产卵前期有的可长达22天。成虫有趋嫩绿稻田产卵的特性。幼虫多在凌晨的4~6时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湿润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入心叶。当露水干后,幼虫就不能侵入。此虫性喜阴凉高湿,气温高会导致幼虫滞育,历期延长,危害反而减轻。故此虫在丘陵山区发生较多,早插田比迟插田重,特别是生长嫩绿的田块更易引诱成虫产卵。
综合防治措施
1、冬春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2、排水晒田可减轻为害。
3、药剂防治:(1)成虫盛期用30%乙酰甲胺磷乳剂或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喷雾,连续喷2次,隔5天喷第2次。 (2)插秧后每亩撒施3%呋喃丹3公斤或3%甲基异柳磷4公斤,可将幼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