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德机场1925 - 1998
名称
启德是以两名商人-何启爵士及区德先生的名字命名。他们曾成立一家公司,从事在九龙湾填海发展住屋计划。该公司後来不幸倒闭,这幅填海土地亦因而空置。政府其後认定这幅土地适宜用作机场,首次有纪录的飞行便在一九二五年农历新年元旦在启德进行。
历史
这幅独特的土地是本港航空业的发源地,最初是一所飞行学校及一队英军飞行部队开始。
一九二八年,一条混凝土下水滑道建成,供在九龙湾升降的水上飞机使用。
一九三Ο年,当局聘用了首名机埸监督,而启德的航空活动则由当时的海港署(Harbour Department 译名)管辖。
一九三五年,首座指挥塔和飞机库落成。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四日,由皇室航空公司(Imperial Airways 译名)经营的首班商业客运航班从槟城飞抵本港,标志著启德机场已进入开始提供公共运输服务的新纪元。
随後数年,泛美航空公司开始提供往来香港与三藩市的泛美飞船/航服务。其後,各家航空公司相继提供其他航空服务︰从印度支那半岛飞抵的法国航空公司航班﹔从广州及上海飞抵的中国航空公司航班﹔以及往来香港与北京的欧亚航空公司(Eurasia Aviation Corporation 译名)航班。

背面印有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四日首航抵港邮戳的一份信件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四日,首班定期航班抵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香港期间,日本人兴建了第二条跑道。不过,机场由於受到轰炸,损毁十分严重。
战後,一家本地航空公司-国泰航空公司开始使用DC3型航机提供服务。
民航处於一九四六年五月一日成立,专责管理本港的航空服务。
一九四七年时的启德机场
机场发展
一九五四年,政府通过一份机场发展总纲计划。一九五八年,九龙湾海傍兴建了一条新跑道。跑道向西北/东南方向伸延,全长2529米。随著跑道落成,启德机场正式成为香港国际机场。
一九六二年,机场大厦建成,航空公司亦逐步淘汰以涡轮螺旋桨推动的飞机,改用波音707﹑DC8及deHavillandcomet等喷射机。一九七零年四月十一日,首架波音747航机飞抵本港。当时如要使用第13跑道,机师必须在飞机飞近长洲时,要看得见跑道才可著陆。一九七四年,这种目视进场的方式由仪表导航系统取代。在该导航系统辅助下,机师只要在飞机飞抵九龙半岛上空时能看见跑道便可。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长期吹东风时,这个系统大大提高了13跑道的使用量。
一九七五年,跑道延长至3390米,以应付31家经营抵港航班的航空公司在长途飞行方面的需求。
一九七六年,香港空运货站正式启用。同年,机场开始采用二次监察雷达,加强管制航空交通。
启德机场向东南/西北升降的跑道,於一九五六年兴建时情况
一九六二年时机场大楼瞭望台及停机坪
启德机场客运大楼於一九六五年拆卸,背後是新的客运大楼
扩建工程
当机场客运大楼第四期扩建工程於一九八二年完成後,一项有关机场客运大楼内各项设施容量的研究显示,客运大楼需作进一步的扩建,以应付预期九十年代初航空交通的需要。机场客运大楼第五期扩建工程续於一九八四年展开,并於一九八八年完成。大楼的停车设施﹑旅客登记柜台和领回行李处设施均有增加,可以处理旅客数量增至每年一千八百万人次。
在一九八七年,政府有鉴於航空交通大幅增加,为使在未有新机场取代启德机场之前提高启德机场的容量,另一连串扩建及改善工程也在一九八九年随即展开。一九九一年,香港空运货站二号货站正式启用,可处理的空运货物量每年达150万公吨。一九九二年,东面停机坪的扩建工程完成,额外提供波音747-400飞机的停机位四个和一个商务飞机的停泊区。最後於一九九四年扩建南面停机坪为波音747飞机多提供了十一个停机位。机场在扩建後的设定容量达每年2400万旅客。
航空交通控制员聚精会神监察雷达上航机飞行情况,时为一九八五年
机场入境管制在一九八八年全面电脑化,
图为先前入境处人员人手操作情况
启德的里程碑
一九九六年,启德机场踏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共处理2950万名国际旅客和156万吨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在国际客运量方面,占全球最繁忙机场的第三位﹔而在国际货运吞吐量方面,更属全球之冠。
一九九八年机场使用的先进航空交通管制设备 (同年,因启德机场只有一条跑道,且午夜至黎明禁止飞机起落,遂关闭)
民航处与新机场
香港机场管理局负责发展和管理赤鱲角新机场,民航处则继续提供航空交通管制服务,并在机场管理方面负起规管的角色。民航处透过机场发牌制度,确保新机场的营运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要求的国际安全和保安标准。
民航处会确保达成以下的使命︰
致力於安全及有效率的航空运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