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传统民居的象征文化
象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与中华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有关,而象征主义就是这种特殊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象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表现于中华民族的语言、风俗、宗教信仰、文学与艺术等各个方面,建筑艺术上也是如此。作为中国建筑最古老、历史最悠久、形式最多的古民居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民居反映的是普通大众阶层的最为直接的精神愿望,而她所体现的象征文化也是较为入世和世俗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夺目的一支,民居也沿承了诸如传统建筑的从立意构思到平面规划、建筑造型、装饰装修的象征主义的体系。
民居中象征的题材成千上万,我们追究其思想渊源,主要分为如下五大思想观念系统:(1)追求与宇宙和谐合一的哲学观念系统;(2)向往神仙境界、佛国宇宙的宗教观念系统;(3)宣扬儒家文化的礼制观念系统;(4)希翼子孙繁衍生息的生殖观念系统;(5)祈求幸福平安吉利的生存观念系统。[1]
本文所谈的鄂西北是鄂与豫陕渝的毗邻地区,斜倚于大巴山的余脉。鄂西北属于汉江中游地区,汉江贯穿整个区域。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区。仰韶文化向南伸展,及于鄂西北。较晚的屈家岭文化向北伸展,及于豫西南。更晚的河南龙山文化,又伸展到鄂西北。这个地区一直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但是据考证江汉一带史前文化类型,已经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随后的几千年的时间里鄂西北地区更是受到了秦文化、巴文化的渗透,到现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包容多方面文化基因的地域文化。这样一个文化敏感地区,她的建筑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受到多方面文化的影响,鄂派古建筑折射出湖北的地缘特色。靠近北方的鄂西北遗留有许多明清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相反,鄂东南的台梁式古建筑就呈现徽派风格;鄂西南多为山地,吊脚楼式的山地建筑成为首选。鄂西北作为南北方的地理分界处,其建筑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了位于南方建筑风格的最北端现状,这种独特性使其在鄂派民居中更加特殊。这个地区除以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以宏伟的皇家建筑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驰名中外外,她的民居的特殊性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们认为这种特殊性更多是体现在象征文化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