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名词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电影 三更天 1947 美国

外文名称 Johnny O'Clock
上映日期: 1947年1月23日 美国
更多外文片名:
Johnny O'Clock.....Germany / Sweden
A sangue freddo.....Italy
Hasard.....Denmark
Het laatste uur.....Belgium (Flemish title)
Kohtaloa uhmaten.....Finland
L'heure du crime.....Belgium (French title)
Otan ta pathi prostazoun.....Greece
Johnny O'Clock
导演: 罗伯特·罗森 Robert Rossen
编剧:
Milton Holmes ....story
罗伯特·罗森 Robert Rossen ....writer
主演:
Dick Powell ....Johnny O'Clock
伊夫林·凯耶斯 Evelyn Keyes ....Nancy Hobson
李·科布 Lee J. Cobb ....Inspector Koch
制作人 Produced by:
Milton Holmes ....associate producer
Edward G. Nealis ....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George Duning
摄影 Cinematography:Burnett Guffey
剪辑 Film Editing:
Al Clark
Warren Low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Stephen Goosson
Cary Odell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James Crowe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Jean Louis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Carl Hecke ....assistant director
Carl Hiecke ....assistant director
影片类型:剧情/犯罪/黑色电影
片长:85 min | 96 min (Encore-Mystery Library Print)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级别:Finland:(Banned) (1947-1948) / Finland:K-16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2622.5 m(10 reels)
制作公司:J.E.M. Productions
发行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美国] (1947) (USA) (theatrical)/(1956) (USA) (theatrical)
电影《三更》香港导演:陈可辛 Ji-woon Kim 朗斯.尼美毕达

主演:金惠秀 Bo-seok JeongSuwinit Panjamawat 原丽淇 黎明 曾志伟 岑建勋
片长:140分钟
类型恐怖: 悬念
地区:中国香港
影片介绍
香港部分:过年回家:
便衣警察阿伟(曾志伟饰)与八岁的儿子祥仔最近刚刚搬进了一座旧警察宿舍楼,在这里他们认识了新邻居于辉,于辉有一个瘫痪在床的妻子,还有一个四岁的女儿。奇怪的是于辉并不是很大的家中竟有好几部通风机在不停运作,这可让阿伟有些毛骨悚然。一天,祥仔竟然神秘失踪,阿伟直闯于家,发现瘫痪女子竟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尸体。于辉坦承三年前杀死了妻子,但他深信自己能令妻子复活。面对这个疯子,阿伟担心起儿子祥仔的安危,他想到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已经被人杀掉……
韩国部分:回忆:
妻子突然消失,宋民像患上失忆症,怎么也想不起她因何失踪。一天,宋民在家附近目睹了一起车祸,使他觉得妻子已遭遇不测。宋民的妻子金慧秀突然惊醒,发现自己躺在空荡荡的的街道上,不记得自己的身分,她从自己钱包里洗衣店的收据上找到了一个地址,心想一定是家的地址,她开始按照地址找寻回家的路。途中,她连连遇到恐怖的怪事,待回到家她急不及待打开大门时,眼前的一切令她不知所以......
泰国部分:轮回:
Khon和Hun Lakorn Lek泰国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艺术,前者是低俗的街头表演,后者则源自十五世纪的“神圣木偶戏”。因为严格规定不可外传,这种艺术形式在逐渐失传。玩Hun Lakorn Lek的木偶大师会在木偶身上施咒,任何剽窃着都会遭遇厄运。潦倒街头卖艺人哥东偶然拾获神圣木偶,懒理诅咒传闻,成立木偶戏班。其后他的手脚无故扭曲,身边人亦多染上怪病。哥东继续坚持表演,他常说怕穷多过怕鬼,只是从未想过更恐怖的怪事陆续而来......
导演介绍
[1][2]陈可辛香港导演。生于香港。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就读于国际学校。18岁赴美研读电影理论。21岁返港。
1983年吴宇森执导《英雄无泪》,需要泰语翻译,他因此得以参与编剧及统筹,从此萌发对电影创作的浓厚兴趣。随后在嘉禾电影公司曾任蔡澜等人的副导演和助理制片。后经曾志伟介绍,转入好朋友公司任制片,并学习监制,1989年监制首部作品《神行太保》。随后监制柯受良导演的《咖喱辣椒》(1990)、《壮志豪情》(1990)等。1991年监制并首导电影《双城故事》被香港导演协会选为最佳影片。后与曾志伟、钟珍、李志毅、张之亮、阮世生等成立电影人制作公司(UFO),监制并导演了不少叫好叫座的影片。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风尘三侠》(1993,与李志毅合导)、《金枝玉叶》(1994)、《嬷嬷·帆帆》(1996)、《金枝玉叶Ⅱ》(1996)、《甜蜜蜜》(1997)等。其中《甜蜜蜜》同时获金像奖、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并使张曼玉成为双料影后,被《时代》杂志选为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1998年,陈可辛为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场执导他的首部好莱坞电影《情书》(1999)。2000年,成立“Applause Pictures”公司,以制作高素质的亚洲电影为目标,监制出品了《晚娘》(2001,香港、泰国合作)、 《春逝》(2002,香港、日本及韩国合作)、《见鬼》(2002,香港、泰国及新加坡合作)等商业与艺术双赢的影片。2002 年以来曾先后监制《金鸡1》《金鸡2》《见鬼2》《见鬼10》《三更2之饺子》,及亲自执导《三更1回家》。2005年推出《如果·爱》,在各大华语颁奖礼上风光无限
幕后制作
这部电影一共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韩国的《失忆》 、泰国的《轮回》和香港的《回家》。作为近年来比较知名的恐怖片,这三个不同国度的故事其实都在讨论关于人死后灵魂的归宿的问题。当然,三个导演各自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意识,因此对各自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亡灵的传说都有着自己的见地。韩国的《失忆》看起来有点像日本的恐怖片,导演通过音响、配乐等等各种手段在营造恐怖效果,但古怪的镜头和剪接使得其看来有点像实验片。泰国导演朗斯尼美毕达的《轮回》充满了宗教色彩和神秘支配的感觉,这与泰国这个国度的宗教盛行有相当的关系,不过全片看起来甚是灰暗。香港导演陈可辛的《回家》被誉为三部中拍得最好的一部,其故事的曲折性,表演的专业性以及敏感的细节表达都为这部电影的特色之处,加之其对爱的极致的表达,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情感理念。不过总的说来,这部恐怖电影虽然是有些偏峰之作的感觉,但也标志着香港电影乃至亚洲电影在合作上的进一步成熟。
电影《三更2》香港导演:朴赞郁 三池崇史 陈果
主演:李秉宪 Hye-jeong Kang 廉晶雅 杨千嬅 Kyoko Hasegawa
林元熙 渡部笃郎 白灵 梁家辉
年份:2004 片长:118分钟
类型: 恐怖
地区:中国香港
剧情介绍
本片依旧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一饺子:为了留住青春,女人不惜代价,拉皮、做脸、抽脂、瘦身,吃尽苦头。无法面对年华渐逝的过气女星艾菁菁(杨千嬅 饰),千辛万苦找到了老妖一般青春永驻的媚姨(白灵 饰),高价向她求来神秘的鲜嫩饺子,为的不止是自己的容貌,而是要挽回一生最大的保障─留住富豪丈夫……
故事二割爱:名成利就的电影导演刘吉户 (李秉宪 饰)有一天回家,惊觉自己被迫参演一出没有事先彩排的凶杀片,“女主角”是遭挟持的爱妻,她被几十条细线拉扯着如同傀儡一般;“导演”则是神经兮兮的绑匪,令人毛骨悚然的“剧本”竟是一个问答游戏,答错问题,“导演”叫“CUT”;妻子立即被割去手指!再错一题,割下的手指丢进果汁机立刻搅成血肉模糊……
故事三盒葬:幽暗中,有个女人在狭隘的箱子里痛苦的蠕动着,箱子外传来铲子挖动地面的声音,接着只听见女人恐惧的尖叫声划过黑暗,空旷的雪地上有个男人正急着掩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