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tiǎn

<名>

古人冠冕上分垂于两耳侧的玉饰;美玉 [jade]

瑱,似玉充耳也。从玉,真声。——《说文》。按,天子以玉,诸侯以石,字亦作磌。

玉之瑱也。——《诗·鄘风·君子偕老》。笺:“塞耳也。”

玉瑱——《周礼·弁师》

瑱用白纩。——《仪礼·士丧礼》

角瑱。——《礼记·檀弓》

其又以规为瑱也。——《国语·楚语》

补充说法:古玉器名。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其形如牌,二寸许,广七八分,以紞悬当耳。天子以玉瑱,诸侯以石紞,用采织之。

这个字也念 zhen(四声)

就新华字典里可以查到!

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是有"华夏特色"的耳饰.在“不毁伤发肤”的理念下,西汉之前不论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瑱有男女式两种,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女子的瑱,较有特色的则是“簪珥”----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髻,悬于耳际,故名。《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瑱一般都悬在冠/发髻两侧,悬垂在耳际.因此被赋予了一种"虚心听取意见"的礼义.女子褪去簪珥的行为是谢罪的意思.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汉武帝晚年欲立勾弋夫人之子为太子,又怕子幼母少,女主姿意乱国,于是赐勾弋死,勾弋夫人便"脱簪珥叩头",武帝喝道:“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武帝吼道,“趣行,女不得活!”夫人用白陵自缢身亡。

《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瑱:古代帝王受诸侯朝见时所持的圭。也作镇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