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阴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拼音 〗tiáo hé yīn yáng

〖解释〗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

〖出处〗《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示例〗臣蒙恩备台辅,不能奉宣政化,~。 ★《后汉书·杨震传》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其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诸如寒热温清、虚实补泻、解表攻里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方法,

调和阴阳原则的具体运用,从方法上可以概括为损其偏盛和补其偏衰两个方面。损其偏盛:对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临床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此外,则用苦寒药物以清泄其阳热(如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阳热一平,还应注意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则阴阳自和,在治疗偏衰的病证时,疾病自愈。因此,再如寒邪亢盛的寒实证,则用温热驱寒的药物,以温散其寒邪(如温经散寒、温里通下、温经通络等),则当阴阳双补。寒邪一去,则阳气自复,阴阳能互济,则健康自可恢复。即所谓滋阴潜阳。另外,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阳或阴偏衰的情况存在,若已引起相对一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补其偏衰:对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临床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进行治疗。补其偏衰:对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因其阳亢是由阴虚所致,故应以滋阴的方法治疗,阴液充足,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亢阳自平,即所谓滋阴潜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则应补其阳虚以制其阴寒。则阳气自复,如属阴阳两虚,则当阴阳双补。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阴阳的偏衰又可互相影响,因此,在治疗偏衰的病证时,则阴阳自和,还应注意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则用苦寒药物以清泄其阳热(如<a href=http://baike7.com/baike/%D6%D0%B9%FA%B4%AB%CD%B3%D2%BD%D1%A7_%C7%E5%C8%C8%BD%E2%B6%BE.html target=_blank>清热解毒</a>、清热泻火等),

此外,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所以,广义上能够纠正病理变化的许多治法,诸如寒热温清、虚实补泻、解表攻里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方法,都属于调和阴阳法则的范围。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