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irology
简介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共同组建,于200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是我国开展病毒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病毒学高层次人才、促进病毒学及其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田波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陈焕春院士,实验室主任吴建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实验室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国家需求和人类健康需要等,瞄准病毒学研究前沿,以引起重大和突发性疾病的病毒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病毒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从病毒、宿主细胞、机体和人群等不同层面,研究病毒感染的分子过程及其伴随的生命现象,揭示病毒免疫、致病、致癌的分子机理以及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完善我国病毒资源与信息库;发展病毒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技术。实验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遗传变异与分子流行病学、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病毒的免疫与致病机理、病毒病的防治基础研究。
研究队伍实验室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40人,流动人员20人。包括田波院士、“贝利·马丁奖”获得者桂希恩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吴建国、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胡志红、陈新文、陈则,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庞代文、周翔,中国首批跨世纪人才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张先恩,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郭德银等。
硬件设施实验室使用面积达7000平方米,拥有各种仪器设备近100台件,建有三级生物安全(BSL-3)实验室、动物三级生物安全(ABSL-3)实验室、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中国病毒资源与信息中心、SPF级实验动物中心和艾滋病中心等先进的科研条件与技术平台,可满足开展病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其中艾滋病中心等中国内地一流条件和技术平台,并在筹建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艾滋病医疗中心,拥有中国唯一的病毒学专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由著名病毒学家田波、桂希恩等专家领衔。)
研究贡献实验室承担有多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已经形成了病毒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在SARS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动物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学,昆虫病毒感染与生物防制,人类重要病毒感染、免疫与致病机理,病毒学研究新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室重大研究成果
1. “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2. “东亚钳蝎毒素组学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3.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与抗病毒治疗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内外期刊重要论文
1. Bats Are Natural Reservoirs of SARS-like Coronaviruses. Science, 2005, 310: 676-679.
2. Visualizing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oliovirus plus-strand RNA in living host cells. Nucleic Acids Res, 2005, 33(10):3245-52.
3. New genotype of avian influenza H5N1 viruses isolated from tree sparrows in China. J Virol. 2005, 79(24):15460-6.
4.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Subgenomic RNAs and Noncanonical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Signal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J. Virol. 2005, 79(9): 5288-5295.
5.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ultitarget real-time Taqman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