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家鼐(1827-1909)清末大臣。字燮臣,号蛰生、澹静老人。清安徽寿州(今六安寿县)人。咸丰状元。1864年提督湖北学政,后屡充考试试差阅卷大臣。1876年,与尚书翁同龢同任帝师。主张阅报去皇帝壅蔽,然要严禁“渎乱宸聪”。建议酌置散卿,广集人才,以资议政。甲午战起,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1895年,列名北京强学会。1896年主持官书局。1898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京师大学堂。建议增设中心学堂、速成学校及医学校。戊戌维新时,向光绪帝推荐冯桂芬、郑观应等人的著作,但又奏称康有为“学术不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逃往西安。后授礼部尚书,任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政务大臣、编纂官制总司核定等。1907年,任资政院总裁,参与“立宪”事宜。谥文正。
孙家鼐(字系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1827年4月7日--1909年11月29日。官吏。安徽寿州人。1851年中举人,八年后成一甲一名进士(即状元),授翰林院编修。1868年,孙家鼐提督湖北学政,任满之后,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十年后,授德宗皇帝读。直至1887年,他和资历较深的同僚翁同龢一起教授年轻的皇帝光绪。在此期间,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吏部侍郎等职。1890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年后擢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1894年,孙家鼐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和李鸿章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的见解不谋而合,从而与主战派翁同龢对立。这两位师傅对德宗皇帝光绪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翁同龢凭借口才与众多的门生、故旧占了上风。
1895年战争结束,光绪皇帝开始通过教育试行改革。1896年命孙家鼐筹建政府出版机构,其中包括一个图书馆,一个印刷厂以及一所学堂。1896年中,按照李端棻的建议,光绪皇帝命在北京建立一所大学堂,委派孙家鼐筹建,并兼任管学大臣。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历时两年未能开学。在此期间,孙家鼐任礼部尚书,旋迁吏部尚书。1898年,兼任内办大学士,并受命加速开办大学堂。在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大学堂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1898年8月9日,“京师大学堂”成立,后为北京大学,孙家鼐为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孙家鼐卒于1909年,即资政院成立的前一年。身后谥“文正”,入贤良祠。孙家鼐生平简约谨慎,在激进派和保守势力之间,常取中间立场。他和翁同龢是当时最有威望的两位大臣,然而翁同龢的名气大于孙家鼐。孙家鼐赞同1898年的许多新政,但是,他上疏反对康有为的政治理论。这或许能说明维新运动失败后孙家鼐何以能在朝中继续留任。孙家鼐为人谨慎,处事低调,有一次回家乡寿县探亲,惊动了地方官员,大小州官在知州的带领下出城迎接,可只到晌午,还不见这位帝师的影子,这时有差吏说,孙大人早已回状元府了,在场官员无不感叹其为人高洁。孙家鼐在家乡深居简出,有一次晚上去拜访一位老友,回来时遇上了晚间巡逻的都司,孙家鼐背过身去,依墙而走,以示尊敬,可都司认为他是形迹可疑的窃贼,派人将他抓了起来,这位孙大人在路过状元府时,请来管家和看门人来作证,方才得释。第二天,知州,总兵,学正带着都司前来认错,孙家鼐也不恼火,反倒认为这位都司忠于职守,应该奖赏。
晚年的孙家鼐不顾年迈体衰,依然为振兴国家而努力,他认识到兴办实业对国家富强的巨大作用,便先后创办了安阳广义纱厂、阜丰面粉厂、北京自来水厂等企业,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
1909年11月,孙家鼐病逝,观其一生,他不失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开明的政治家,是皖西和中国一位极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
据说孙家鼐一直是王阳明哲学的信奉者。他的著作绝大部分毁于义和团起义,只有少量奏稿传世。孙家鼐临逝世时的奏折,1909年下半年影印出版。题名《太傅孙文正公手书遗折稿》。
孙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人,晚清大臣。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值上书房,与翁同和同任光绪帝师。光绪年间,历任工、刑、户、礼、吏五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其间又充管学大臣、查库大臣、会试正考官、会典馆正总裁。
光绪二十年,孙家鼐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与李鸿章的见解不谋而合。二十四年,京师大学堂 (今北京大学) 成立,任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三十三年,与溥伦同任资政院总裁,妥拟院章,筹画立宪事宜。
戊戌变法期间,孙家鼐主张向欧美学习,指出“中国以礼教为建邦之本,纲常名义,万古常新”,变法乃维护清廷统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不同。二十四年,慈禧与荣禄发动戊戌政变,废除新政,罢免翁同和,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因孙家鼐变法立场较温和,遂未被追究。
宣统元年,孙家鼐病逝,晋赠太傅,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