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
一在南方,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
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
《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国君1.姬虞仲(前1046-?)
2.虞公
3.虞公
4.虞公
5.虞公
6.虞公
7.虞公
8.虞公
9.虞公
10.虞公
11.虞公
12.虞公(?-前655年)
虞国【东汉】虞国,东汉末年政治人物,为日南郡太守。会稽余姚(今宁波余姚)人。
生平
年少时很孝顺。后来担任南疆重臣日南太守(日南今位于越南中部,是东汉最南的三郡之一)。治理以德化见著。当时常有两只大雁栖居在虞国的厅堂上。虞国每次因公务出行,双雁便起飞追逐虞国的配车。
虞国后来因操劳过度逝世在任上,遗体被送往家乡安葬。两只大雁竟追逐送葬的队伍到了余姚,栖息在虞国的墓上不肯离去。
著名的典故“双雁送归”,或“双雁送车”即由此而来。
相关记载
·“虞国少有孝行,后为日南太守,以化治称,常有双雁宿止厅事,每出行县,辄飞逐车。国卒于官,雁逐丧至姚,栖墓上不去。至今呼其地曰双雁。国有从曾孙歆,亦守日南,称小虞。”——《嘉靖志》载,光绪《余姚县志》引
·“虞国少有孝行。为日南太守,常有双雁宿止厅上。每出行县,辄飞逐车。既卒于官,雁逐丧还。至余姚,住墓前,历三年乃去。”——虞预(约285年—340年)《会稽典录》
·“虞国为日南太守,有惠政,出则双雁随车。及远会稽,雁亦随焉。其卒也,犹栖于墓不去。”——孔晔(?—465年)《会稽记》
·“虞国,余姚人。汉末为日南太守,有惠政,行部每双雁随轩。及还余姚,雁亦随归。国卒,雁栖墓侧不去。”——《百越先贤志》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