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公元前1525-公元前661)原是商朝的附庸国,这里所说的耿国包括了两个时期:商时期的耿国和西周时期的耿国。
商时期的耿国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七世、第十四帝王、成汤5世祖孙--祖乙,把国都从相地(今河南省的内黄县)迁到耿地(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再次将国都迁到了了庇(念:PI)地,(一说是迁到了刑).
自从商祖乙迁都后,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
西周时期的耿国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
商祖乙建耿国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为以后我国的文 明奠定了基础。从汤王兴商灭夏,到武王伐纣商朝的灭亡,长达五个多世纪(前1562—1066)先后更替了三十多个帝王。 其中商王祖乙当政时,由巫贤子任职协助祖乙治理天下,多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小侯国的侵扰,解除了东南方的异族对商大朝的威胁。国运逐渐中兴。所以在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历史上曾把祖乙、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即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与汤王、武丁而齐名,为天下之盛君。在位十九年。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
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
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 地迁到耿地。即现在的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这大概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祖乙王把都城由相迁到耿地后,首先是广集奴隶,大兴土木,造殿建宫,不到两年工夫,把城池建造得庄严肃穆,富丽 堂皇。城分前城后城,在前城内建有帝王的金銮宝殿和皇宫。后城建有金库和禁地,城周围盖有卫戌营,从此耿地(今河津市山王村一带)一跃成了国都,繁华热闹自不必说,每日向帝王朝拜纳贡者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