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革命烈士王凤岐(1911年2月—1931年4月) 又名韩广德,字鸣周,德县(今陵县)土桥镇刘辛庄人,是鲁北地区德县党组织主要创始人之一。
少年时代在家乡读书期间,摆脱了家庭富裕的生活环境,积极投入到反日斗争中去,到集市演讲,抵制日货。1925年夏,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1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投身革命活动。主要活动在德平、平原一带,组织进步学生阅读革命书籍,油印刊物,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又在家乡发展党员,组织农协,并同当地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使刘辛庄成为德县(今陵县)最早的党的活动基地。曾因参与了鲁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工作,而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1927年夏任共青团鲁北县委书记。中央“八·七”会议后,鲁北党组织发动鲁北各县农民暴动,他是鲁北暴动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暴动失败后,又暂时离乡到济南、泰安一带活动,参加共青团山东省委的领导工作,任团省委执委。1928年6月,鲁北特委遭到敌人的破坏后,中共山东省委派其以视察员的身份来主持鲁北党的工作。他化名韩广德,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抢集”、“抢坡”等农运活动,打击了当时反动政府的嚣张气焰。1928年年底,不幸在平原被敌人第二次逮捕。在敌人法庭上,他大义凛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贪官污吏的罪恶行径。1929年的上半年,被敌人视为“共党重要分子”,押解到济南监狱。次年,又参与了邓恩铭等同志组织的越狱活动,不幸被敌人追捕押回。受尽敌人的残酷折磨,仍英勇不屈,坚持与敌斗争。
1931年4月5日凌晨,与邓恩铭等21名共产党员被敌人押至济南经七路、纬八路刑场枪杀,年仅20岁。
2.内蒙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王凤岐,男,蒙古族,1941年8月生,内蒙古敖汉旗人,大学文化程度,1964年8月参加工作,1972年10月入党。
1960.09-1964.08 内蒙古党校师资班学习
1964.08-1968.09 内蒙古党校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牧区“四清”工作队队员
1968.09-1971.04 内蒙古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八连学员
1971.04-1974.05 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政治部写作组干事
1974.05-1979.07 辽宁省巴林右旗旗委宣传组干事、副组长、宣传部副部长,巴彦塔拉公社党委书记
1979.07-1980.12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旗委宣传组干事、副组长、宣传部副部长,巴彦塔拉公社党委书记
1980.12-1983.06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旗委副书记、旗长
1983.06-1985.03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85.03-1986.06 赤峰市委常委、秘书长
1986.06-1988.09 赤峰市副市长
1988.09-1989.09 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9.09-1995.01 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5.01-2002.01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党组成员
2002.01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3.天津市公安局公安局离休女干部王凤岐,1916年出生于安新县白洋淀一个小渔村,1937年参加青妇会,同年入党,百团大战开始后,任区妇联武装干部。1942年,奉调到易县华北社会部学习。与王文结婚后,他俩和一个姓陈的老太太(对外称是王文的母亲),组成一个临时家庭。1942年冬,“一家”三口先后离开易县,顺利进入北平,开展地下工作。1943年王文撤回,王凤岐另居他处。1948年11月,我军包围北平,对傅作义部队的城防部署以及规劝工作进展情况,都是由王文传送的情报。天津解放后,他们被分配到天津市公安局,王文曾任副局长,1993年病逝。如今,93岁的王凤岐依然健在。
王凤岐的革命经历与电视剧《潜伏》中王翠平的经历很相似。
4.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4.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姓名:王凤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9年9月
职称:副教授
学位:学士
学历:本科
所在院系: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研究方向:服饰设计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效果图、服饰设计
教学研究项目:2001年负责研制开发的《新文化立体裁剪专用人体模型》项目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并或市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