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原发性心肌病
【拼音】yuán fā xìng xīn jī bìng
【英文】primary myocardiopathy
【部位】胸部
【科室】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
原发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腔扩大为特点,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上无特殊方法,只能对症治疗和心脏移植),肥厚型(以心脏肥厚为特点,心肌病理上呈现螺旋样排列,部分人有症状、有的人可猝死、有的可活动后心慌、气短、晕厥、体征不明显,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有心肌肥厚的证据),限制型(心室腔狭窄变小、心室舒张充盈受限)。
心肌病(即原发性心肌病)是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有人认为可能是病毒感染发展的结果,也可能是自体免疫机理或感染免疫机理的结果。可分为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等类型。
扩张型心肌病
[病因病理]
病理上心脏呈球形增大,心肌松弛无力。主要侵犯左心室,以心腔扩张为主、心室收缩(泵)功能降低,舒张期血量和压力升高,心排血量降低,是本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影像学表现]
1.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X线征象:
(1)心脏增大,呈中度至高度增大,以左室增大最为显著,心影呈“普大”型或“主动脉型”。
(2)心脏搏动异常。表现为两心缘搏动普遍减弱。
(3)可有肺淤血、间质肺水肿等左心功能不全的征象。
2.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腔明显增大,但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正常,左室收缩功能普遍降低。
3.MRI:能在任意体位的层面成像.心脏增大以左室腔的球形扩张为主,左室壁及室间隔厚度正常,收缩期增厚率普遍下降为本病的MRI征象。
4.CT:增强CT扫描,尤其是超高速CT(UFCT)可直接显示心室腔的大小、形态及肌壁厚度,电影CT能直接观察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
[病因病理]
本病的特点是心肌肥厚、心腔不扩张、且多缩小变形、病变最常累及肌部室间隔,引起非对称性间隔肥厚。
[影像学表现]
1.X线平片:无特异征象,仅可见左室轻度增大。
2.超声心动图:可直接显示、测量室壁和室间隔厚度,计算其比值,对非对称性间隔肥厚有肯定诊断价值。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厚度比值正常约1:1。如超过1:1.3则提示室间隔肥厚,如超过l:1.5则诊断持异性在90%以上。同时,还可观察到左室流出道狭窄(<20mm)。
3.MRI:不用对比剂,多体位片面成像,可显示室间隔及心室壁肥厚情况、心腔大小和形态,电影MRI可进一步分析心室收缩功能。
4.CT:尤其是超高速 CT,对本病的诊断也很有价值,但需增强扫描。
5.心血管造影的主要征象:
(1)左室流出道的倒锥形狭窄。
(2)心腔变形、缩小。
(3)半数病例可继发二尖瓣关闭不全。
(4)冠状动脉及分支开通,甚至轻度扩张。
限制型心肌病
[病因病理]
限制型心肌病又称闭塞或缩窄型心肌病,是心肌病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心内膜和内层心肌的纤维化和附壁血栓形成,导致心内膜明显增厚、心壁变硬。病变主要侵犯心室流入道和心尖,引起收缩变形以至闭塞。心室充盈舒张受限,充盈压升高,心排出量降低和房室瓣关闭不全为其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根据受累心室不同,本病又可分为二个类型右心型、左心型、双室型。
[影像学诊断]
1.X线表现:
(1)右心型:心脏呈高度普遍增大或呈球形,常伴有巨大右心房。肺血减少,与心脏高度增大,对比鲜明。
(2)左心型:心影外形和房室增大似二尖瓣病变,但心脏和左房增大程度较轻。
(3)双室型:为两型征象组合,常以右心损害表现为著。
2.超声、CT和MRI:对右心型病变可观察到显著的右心房扩张,右室流入道收缩变形和心尖闭塞。
3.本病确诊主要依靠心血管造影。征象为:
(l)右心型:右室心尖闭塞,流入道收缩变形,舒缩功能消失。流出道扩张,舒缩功能良好。三尖瓣关闭不全,右房扩张,造影剂排空延迟。
(2)左心型;左心室不大,但有变形,边缘不规则或有浅在充盈缺损,舒缩功能受限。二尖瓣关闭不全,左房轻度增大。
(3)双室型:两组造影所见的综合,常以右心病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