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伯和是在西周周厉王、周宣王之间(公元前841年至前827年)执政的一个诸侯。因不同历史文献有异说,他的具体身份学术界仍存在一定争议。一说为共国(在今辉县)国君,名伯和。一说为卫武公姬和。
《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太子姬静(后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里,史称“彘之乱”。共伯和受诸侯推举,“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归政于周宣王,自己“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史称这段时期为“共和(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还有一种说法,仅见于《史记·周本纪》,称所谓共和指周公、召公两相行政。这里的召公为召穆公姬虎,而同一时期文献中却没有记载周公的名号(周定公一说出自伪《今本竹书纪年》),所以后代学者多有怀疑。
共伯和的代行王政事件与遗留下来的共城遗址,为世人曾现了三个不寻常的重大意义:一是共伯和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的新纪元。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中国历史处于传说时代,其时间脉络、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准确性非常差。现在所知道的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的历史,大都是通过文物考古证实的,没有文献所据。而共伯和代行王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史官开始做编年体记录,使中国从此之后的历史脉络清晰,记载翔实,直到如今,没再间断。因此。共伯和代行王政之事,不仅在当时是轰动天下的一件大事,而且到如今也仍然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