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xiāo
部首:艹,部外笔画:8,总笔画:11
五笔86:AVIJ五笔98:AVHW仓颉:XTLX
笔顺编号:12251123234四角号码:44227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427
详细字义萧 xiāo
〈名〉
(1)(形声。从艸,肃声。本义:艾蒿)
(2)同本义 【worm wood】
萧,艾蒿也。——《说文》
萧萩。——《尔雅》。注:“即蒿。”
共萧茅。——《周礼·甸师》
采彼萧兮。——《诗·王风·采葛》注:萧,草名,有香味,古时北方常见。
(3)又如:萧艾(俱为草名,可作药材,南北常见。比喻子孙不肖父辈,平凡无才);
萧敷艾荣(很常见很平凡的草却长得茂盛,比喻平凡无才的人飞黄腾达)
(4)古国名 [Xiao state]。春秋时宋的附庸,灭于楚。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楚子伐萧。——《左传》。
(5)县名 [Xiao county]。在安徽省北端,东邻江苏省,西接河南省。秦置县。
(6)姓
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萧何,萧统···

词性变化◎ 萧
萧 xiāo
〈形〉
(1) 萧条,冷落;荒凉 [desolate;dreary]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晋· 陶潜《自祭文》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晋· 刘伶《北芒客舍》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屋舍萧然。——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萧屑(凄凉寂寞);萧梢(草木凋落而萧条的景象)
(3) 稀疏 [rare]
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元· 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
(4) 又如:萧然;萧瑟
(5) 草木茂密的样子 [dense]。如:萧森(草木茂密的样子);萧蔘(草木茂盛的样子);萧椮(草木茂盛貌)
(6) 通“肃”( sù)。恭敬;严肃 [respectful;severe]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后汉书·傅蘷传》
(7) 洒脱 [free and easy]
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唐· 顾况《山居即事》
(8) 又如:萧闲(洒脱悠闲);萧放(萧洒放浪);萧远(萧洒远逸)
常用词组◎萧何Xiāo Hé
[Xiao He] (?—前 193) 汉沛县(今属江苏)人,与高祖于微时,从起兵,高祖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楚、汉相拒,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军得不匮;高祖数亡山东而何常全关中以待之。高祖即帝位,论功第一,封萧侯。汉之典制律令,多所手定。惠帝时卒,谥文终
◎萧墙xiāoqiáng
[screen wall facing the gate of a Chinese house —— interior] 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比喻内部
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祸起萧墙
◎ 萧洒 xiāosǎ
[natural and unrestrained] 言行人品超逸而不同流俗
◎ 萧骚 xiāosāo
(1) [rustling]∶形容风吹树叶等的声音
秋风萧骚
(2) [desolate;bleak]∶形容景色冷落
◎萧瑟xiāosè
(1) [rustle in the air]∶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2) [desolate]∶寂寞凄凉
◎ 萧疏 xiāoshū
(1) [desolate;be sparse but graceful;be thinly scattered]∶凄凉的,孤寂的
白云飞雨过南山,碧落萧疏春色闲。——《封神演义》
(2) [thinly scattered]∶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瓠叶转萧疏。——杜甫《除架》
◎萧索xiāosuǒ
[bleak and chilly;desolate] 衰败;冷落
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落
◎萧条xiāotiáo
(1) [desolate;bleak]∶ 寂寥冷落;草木凋零
四顾萧条。——宋· 姜夔《扬州慢》
(2) [few]∶少
我这样的行李萧条,未免叫他瞧不起。——《负曝闲谈》
◎ 萧条 xiāotiáo
[depression] 经济成长退缩
经济萧条
◎ 萧萧 xiāoxiāo
(1) [whinny and neigh]∶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sough;whistle]∶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desolate]∶冷落凄清的样子
(4) [thin]∶[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姓氏出自周代公族 萧氏人才辈出
萧姓的古老,是世所共认的。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的起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3700年以前的殷商时代,正如《左传》上所说的:“殷民六族,一为萧氏”以及《姓氏考略》上所指的“萧氏,殷旧姓也,望出兰陵、广陵”。
这些记载,证诸其后萧氏后裔的活动情形,便知绝对不假,因为,在周武王得天下之后,萧姓的古人便屡见于史书,向来是一个为人所熟悉的姓氏。同时,他们几乎全是当时的萧国人。当时的萧国,指的是现在江苏省北方的萧县之地,而《姓氏考略》上指出萧氏是“望出兰陵、广陵”两地,兰陵是现在的山东省峄县(另有一处南兰陵,则为今之江苏武进),广陵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若从地点上来说,萧氏的源远流长,也十分明显。
关于萧姓的来源,还有一种比较具体的考证,分见于《姓纂》和《通志》以及《风俗通》等书。《姓纂》指出:“宋微子之后,支孙封于萧,萧叔大心子孙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丰沛,至不疑为楚春申君客”;《通志氏族略》则更详尽地指出:“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官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风俗通》的记述也差不多:“宋乐叔以讨南官长万有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
从这三段记载看来,萧氏是出自周代宋国的公族,而当时的宋国,大家都知道,是由殷商的后裔微子所建以奉汤祀的,而萧国却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如此一来,萧氏源流可以直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其理甚明!
大名鼎鼎的萧何被汉高祖推崇为“兴汉三杰”之首。关于这位历史名相的事迹,相信大家必然都已熟悉万分;他结识刘邦于寒微之时,跟从起兵,刘邦为汉王,就以萧何为相。后来,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使得在外奔波拚命的汉军可以不虑匮乏。同时,刘邦好几次在山东大吃败仗,亏得有萧何稳守住关中,使得汉军不但无后顾之忧,而且有了万全的退路。萧何,真是使每一个姓萧的人引以为荣的伟大先人!
汉代以后的南北朝分立时期,萧氏更加的飞黄腾达,萧道成和萧衍曾先后建立了南朝的南齐和南梁王朝,同样的贵为九五之尊。
萧衍的子孙十分出色,人们所熟悉的《昭明文选》,就是他的长子萧统所编撰。
昭明太子的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据传,他5岁通五经,读书过目成诵,被册立为皇太子后,更以能治繁剧见称。梁武帝曾令他省万机,百司奏事,填塞于前,而他皆能辨析是非,可否立决,同时性情仁恕,平断法狱,多所全宥,故他死时百姓都为之号泣。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名人精粹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
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领导人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
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乐器——萧箫,又名洞箫,吹奏乐器。这种单管竖吹的箫,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其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篴,所称箫者是排箫。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箫的前身。为区别横吹之笛,明代将竖吹之篴称为箫。清《律吕正义后编》:“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箫管前面有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按音孔。除靠近两端有两处凹陷外,其余皆与现代竹箫相同。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载:“德化瓷箫笛,色莹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在竹上”。可见烧造之不易。
现代箫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管身内径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上端边沿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出音孔两个,用以调音,其下开助音孔两个,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飘穗。不设膜孔。有的箫增至八个按音孔,并带有铜插口,可微调音高。
常见的箫有紫竹洞箫、九节箫和黑漆九节箫。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在下端镶骨圈;黑漆九节箫,管身外涂黑漆。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多用于地方戏曲伴奏。
箫的定调不一。常见的为G调,可平吹和超吹,音域d1—e3。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弱奏最具特色,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琴箫合奏也是常见的演奏形式之一。
箫与笛同属吹管乐器,所以吹奏技巧大多相同。箫的握按姿势如画面所示范的,左手拇指按在第六孔,食指、中指按住第五、四孔。右手拇指顶著管身,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在第三、二、一孔上,其余手指平放在箫上。现在试吹箫的基本音。
《妆台秋思》:
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一曲碧海潮生曲是金庸小说里黄药师的标签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常与古琴合奏。
《欸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二胡独奏曲改编。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 渔翁问答》:
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