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以及黄土高原以东。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山东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地形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二个大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华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东面濒临海洋。华北平原是地质历史时期黄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之间的地区。这里的黄土是地质历史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堆积而成的。那时,强劲的偏北风吹扬起沙尘南下。随着风力减弱、沙土沉积、形成了平坦高耸的黄土源。后来随着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疏松的黄土容易遭受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黄土沟谷、黄土梁、峁)。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被称为是“黄土地”。
降水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两月,且多暴雨,此时河水暴涨,河流易泛滥成灾; 而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干旱(春旱严重,夏季暴雨)。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气候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局部地区是高原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平均气温均低于0摄氏度。
高原气候是在海拔高、地面广、起伏平缓的高原面上形成的气候。我国北方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特点为: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汽、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紫外辐射增强尤为明显;但有效辐射也增大。在有积雪的高原面上,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辐射减少,故净辐射比同纬度平原小;②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③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i。④风力大。
还有如下特点:
一、 低压缺氧
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的分压,亦随高度而变化,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氧气分压也是如此。高原地区大气压降低,大气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压也随之降低。
二、 寒冷干燥
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1℃,有的地区甚至每升高150米可下降1℃。高原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近地面层的气温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热极快,地面气温急剧下降。因此,高原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很大,有时一日之内,历尽寒暑,白天烈日当空,有时气温高达20-30℃,而晚上及清晨气温有时可降至0℃以下,这亦是高原气候一大特点。
三、 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高原空气稀薄清洁,尘埃和水蒸气含量少,大气透明度比平原地带高,太阳辐射透过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
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主要以旱地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种植春小麦(不能越冬)、高粱、大豆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而长城以南则主要种植冬小麦(可以越冬),还可以连种玉米、棉花、谷子等作物,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