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实生活中,海洛因作为一种毒品,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电子海洛因”一词借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指那些利用电子技术手段传播的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信息,或者利用电子手段开发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手段。一般来说,这些信息或娱乐手段都具有使人成瘾的能力。
“电子海洛因”一般被教育部门或家长群体用来形容网络游戏,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网上内容,网上聊天、有时也泛指单纯的上网行为。这个词语的界定范围有时非常模糊。这是一个贬义词。
专家学者们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比较容易在言论中使用这种词语,它的出现如同“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等词的出现一样,基本可以看作是特定意识形态作用下,对新兴事物认识不足的产物。然而在互联网早已成为不少中国人的一种平常的生活方式的今天,这个词不仅没有绝迹,而且还常被一些自己子女陷入网络成瘾不能自拔的家长使用。
孩子呀,请远离“电子海洛因”
寒假期间,我与一位家长在一起谈论我的学生、她的儿子的假期学习情况,只听她长一声短一声的叹息;寒假里,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奔向网吧玩游戏,而我呢,工作特别忙,天天要负责报纸发行工作,那么多报纸要在东莞地区派发下去,工作安排可想而知,如果一天的报纸发行出了问题,甚至是晚了一个小时时间,我的手机就要打爆了。哎,我的儿子真的是没有希望了。席间,这位同学的外婆也在座,她也有同感。
当两位家长在说着这些话语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电影《林则徐》片头的场景:一个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中年男人,躺在床上大口大口地吸食着鸦片,他的家里一贫如洗。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特写镜头,他的烟枪里鸦片吸完了,他愁眉苦脸,很是失望,正在这时,他的妻子从妓院里回来,他看到后,两眼放光,迅速地冲出屋门,夺过妻子手里的银元飞跑出门购买鸦片去了。他的妻子一下子晕倒在地上……这个镜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个常去网吧爱玩游戏的学生在我眼前化身为那个抢钱买鸦片的人。
作为班主任,常年给学生讲这个话题,告戒学生们远离“电子海洛因”,可总感觉到效果并不明显,常常感叹自己力量单薄,苦口婆心遭遇白眼,同时也为那些沉迷于电脑游戏中的孩子们担忧,他们将来会成什么样的人呢?
据了解,游戏机大都是日本研制生产的,主要倾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可日本孩子不玩游戏机,日本有严格的相关规定,生产那么多游戏机都让外国的未成年人操作使用,让那些天真烂漫的少年丢下课本,奔向游戏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耗在那些充斥着***和暴力的游戏中,黄金时代就在浑浑噩噩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流失了……
许多医学专家表示,长时间玩游戏易导致近视、注意力下降,有可能诱发“儿童秽语综合症”等怪病。同济医院心理学博士施其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玩游戏机疲劳之后会产生幻觉,注意力下降,反应能力变差,影响智力发展,影响学习,长时间玩游戏机,如果过不了某一关,在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
电子游戏机无异于“电子海洛因”,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青少年一旦沉迷于游戏机,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戒断症状。这种成瘾症状和戒断症状同时存在的特征,与毒品海洛因的成瘾行为特征极其相似,故被称为“电子海洛因”。一旦成瘾,就会带来吸毒一样的后果,甚难戒除。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和其生理特征,“电子海洛因”总是瞄准他们。
翻开报纸,不断能够读到有关新闻,玩游戏机成瘾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诱发违法犯罪,一些中小学生为了玩游戏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导致部分学校抢劫、斗殴案件时有发生……
凡此种种,真的让人感觉沉重。家长的“唧唧复唧唧”,一声声萦绕在我的耳畔……
电子海洛因这个词可以说是90年代中国小孩听到过的最可怕的词汇,21世纪了,中国的游戏也逐渐成为产业,游戏公司成为纳税大户,大学开始开设游戏动漫专业,游戏从业者正式出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回头来看上面哪些文字,对电子海洛因的解释,这些解释的文字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标志着一个新兴产业的曲折历程。这些文字里有些言论现在看来幼稚可笑,比如日本的孩子不玩游戏机之类的话,但我不反驳。因为那个年代,这些文字是官方的,是权威的。谁也不会想到“电子海洛因”现在发展到这个地步。
新世纪了,游戏与家长的斗争早已不是“电子海洛因论”这种初级阶段了,家长惯用的思维是拉屎费劲那是地球没吸引力,我的孩子是好孩子,怪就怪你引诱他。现在针对“电子海洛因论”演化出了无数新的版本,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到,最早的电子海洛因指家用机(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街机厅流行,电子海洛因专指街机厅。步入21世纪,网吧流行,电子海洛因专指网络游戏。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任何一个家长,你的孩子不玩网络游戏照样能在网吧里彻夜不归!
总之,斗争是不会消失的。家长是永远反对孩子玩游戏的。爱玩游戏的孩子也迟早长大,迟早主导这个社会。可能已经在主导这个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