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简介】姓名: 王光祈
又名: 润玙 若愚
生卒年: 1892—1936
国别: 中国
民族: 汉族
王光祈(1892—1936年),中国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字润玙,一字若愚。1892年8月15日生于成都温江(今成都市温江区),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国波恩。1908年进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1912年毕业。1914年到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任职于清史馆,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1920年赴德国留学,先学德文和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1922年起改学音乐,在柏林从私人教师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27年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师从E.M.von 霍恩博斯特尔、A.舍尔林、H.沃尔夫和C.萨克斯等教授,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中文讲师。1934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今译《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五四”运动时期,王光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8年,他曾在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和成都《四川群报》上发表若干篇文章与通讯,抨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后日本侵略我国山东的罪行。同年,他与《京华日报》编辑周太玄一同提议建立“少年中国学会”,得到了李大钊的热情支持。王光祈负责筹备期间的主要事务。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向李劼人主编的《川报》发送50余篇通讯,为四川的民主思想的增长和成都的国学生运动的开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李劼人曾在《追忆王光祈》一文中说:“北京(五四)运动之所以及时传到成都,青年们得以及时看到光明,就不能不归功于王光祈了。”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王光祈主持了会议。这个学会的宗旨是:“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后来,根据王光祈、李大钊等人提议改为:“本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的信条是:“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王光祈曾介绍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加入学会。
“少年中国学会”创刊《少年中国》月刊,李大钊编辑主任,康白情为副主任,王光祈任会计并负责“学会消息”栏。北京为学会总会,在成都、南京两地设立分会。成都分会创办《星期日》周报,南京分会负责编辑《少年世界》。学会成立一周年时,有会员75人,《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两种月刊,每期各都发行5000册,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制和发行。
20年4月以前,王光祈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和实际主要负责者。王光祈、字润玛,笔名若愚,1892年出生于四川温江县鱼凫镇小河村。他未出生前数月父亲病故,家道衰落,靠母亲做手工和出租一“锅厂”地微薄收入过活。在成都读中学时,与周无(太玄)、魏嗣銮(时珍)、郭沫若、曾琦、蒙文通等为同窗,经常讨论时事政治。他中学毕业后,失学也失业,曾回老家农村过了一段十分艰苦的生活,后来奋然离家出川,去上海、青岛、北京,游学和找工作。1914年为清史馆书记员,同年考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王光祈的青少年时代穷困坎坷,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丑恶和腐朽:“一切政党皆不足有为,过去人物又使人绝望”,决心“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如何改变?王光祈在政治思想上是模糊的。他中学时代,喜欢田园诗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来至上海、北京,在新思潮中他喜欢克鲁泡特金、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崇拜空想社会主义。为了与旧社会“隔绝”,创造大同世界,他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
【留学德国】王光祈认为,与旧中国社会“隔绝”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出国去留学或作工。他在《旅欧杂感》中说:“我不是说外国社会都是好的--真实坏处亦不少--亦不希望永久离开中国社会,不过我是希望在短期内应该设法到外国去换一换空气……一到外国。看见外国社会的好处,便联想到中国社会的坏处;看见他国社会的堕落,便联想到中国社会的特长,看见他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共同弱点,便想到人类的全体改造,总之外国的学术生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他还说:“别人出国的宗旨多系求学,我出国宗旨则兼求学与修养两种。”1920年4月1日,他同魏时珍、陈宝锷、涂九衢乘法国船离开上海。涂九衢赴南洋,王和陈赴德国。6月25日,会员张梦九也离开上海前往德国留学。
王光祈原来打算去美国,因患眼疾未获许可,当此之时又受上海《申报》驻德记者之聘,于是改变主意去德国考察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情况。
王光祈到德国法兰克福后,一方面学习德文和攻读政治经济学,一方面为国内的报刊写通讯稿,考察德国社会经济的复兴,为中国的发展找借鉴。
【改行音乐】由于离开了热热轰轰的国内社团生活,“悄然自悲,若有所失,终日独向”窗外一望平芜的自然美,逐渐爱好起音乐来。他从小喜欢弄笛吹箫,哼川戏昆曲;于是利用工读之余重操旧日之好,跟德国私人音乐教师学习小提琴,放弃了经济学的研究。1923年,王光祈在柏林一音乐专科学校攻读音乐理论。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自认改学音乐以来,他一方面学习音乐、乐器知识,一方面向国内介绍德国音乐、欧洲音乐,向德国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并且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他虽然“半路出家”,独居海外,但由于他具有不顾一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学习成绩和著述成就都日渐增长,为国内音 乐界注目,为老友们惊讶。1934年,他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得博士学位。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