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限仪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象限仪

现存于北京古观象台的象限仪制造于1673年,它又被叫做地平纬仪[3],是专门测量天体地平高度的观测仪器。

所谓“地平高度”,就是观测者到某颗星星的视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在天文学上,这一角度叫做“天体地平高度”。

象限仪的下端是一根方形横梁和一对十字底座,在两个十字底座的交叉点上,各竖起一根高三米多的圆柱,两边均有一条龙扶持,起到装饰和加固双重作用。两根圆柱支撑着一根雕有云纹图案的横梁,一根可以旋转的立轴连接在上下两梁的中间,固定着整个扇形的象限环。象限环内雕有腾云驾雾的巨龙,既增添了仪器的生气,又起着平衡作用;象限环的横边呈水平状,并且与立边垂直,在两边的交叉点处挂有一根游表,贴附在象限环面上。

象限仪铸造精美,在象限弧的中间铸有一腾云戏珠的苍龙,造型优雅,同时又具有平衡重心的妙用,使整个象限弧的重心落在中心的立轴上。轴的两端是圆的,可以使象限弧垂直于地面自由地旋转。

在象限弧的圆心,立有一与弧面垂直的横表,长三寸一分。在横表上有一长与象限弧半径相齐的窥衡,可绕圆心在弧面上下移动。在窥衡的下端有一立耳,旁有游表,今已遗失。

实际观测时,移动窥衡,使立耳看横表与待测的天体位于一条直线上,这是把窥衡定位,则游表所指的环弧上的刻度,就是该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

如从象限弧的上端向下起算,弧尺面上的刻度为天体的地平高度;如从下向上起算,从弧尺外侧面的刻度上可以读出天体的天顶距(在弧尺外侧面的刻度上同时还标有从上端向下起算的测量天体地平高度的度数)。天体的地平高度H与天顶距Z的关系为:H=90°-Z。象限仪环弧面上的刻度亦采用第谷的横向划分法,可将一度分为60分,若用游表可精确到10秒。

古台的象限仪与第谷设计的四种象限仪中的旋转式地平象限仪最为接近,观测方法完全一样,只是在外观设计方面独具特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龙云装饰。

象限仪座是一个已经废弃不用的星座名,在20世纪早期的星图中,可以在天龙座、武仙座、牧夫座之间找到它,在1922年,它和其它一些星座一起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从拥挤的星空中排除,从而确定了今天国际上通行的88个星座。象限仪座则通过一个著名的流星雨记录下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星座名字的历史。

戴维斯象限仪16世纪末英

戴维斯象限仪

国航海家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使用的象限仪[1],用于在航海时测量地球的纬度。

约翰·戴维斯在1585~1587年期间,曾为找寻西北航道,经格陵兰岛、巴芬湾做了三次探险航行。约翰·戴维斯的象限仪,或叫“竿式投影仪”(backstaff),是16世纪和17世纪最伟大的航海发明。其原理很简单。航海者无需像使用星盘或简单象限仪时所要求的那样设法看太阳,而是利用棍棒投射到刻度计上的影子,其影子端的位置表明了太阳的高度,这样纬度就可以计算出来了。航海者在平静的海面上,甲板稳定的时候使用戴维斯象限仪时,能取得最佳效果。

这种仪器帮助约翰·戴维斯成为当时一名非常优秀的航海家。在一个多数人对纬度的计算只能停留于度数的时代,戴维斯能精确到分。他的这一技能使他经常被航行到远东的英国和荷兰探险队雇用,也使他完成了三次找寻西北航道的探险。[2]

旧星座名称象限仪座是一个已经废弃不用的星座名,在20世纪早期的星图中,可以在天龙座、武仙座、牧夫座之间找到它,在1922年,它和其它一些星座一起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从拥挤的星空中排除,从而确定了今天国际上通行的88个星座。象限仪座则通过一个著名的流星雨记录下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星座名字的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