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观象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简介北京古观象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古观象台始设于元代,原名“司天台”。明初攻克北京时毁于战火,残存的天文仪器被运往南京保存。明正统七年(1442年)时重建此台,古观象台是由元代大都城的东南角楼改建而成的高台砖砌建筑。改名“观星台”,并复制了一套仪器,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内置圭表、漏壶等仪器。崇祯年间(1629~1638年)由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造了极限大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候时钟、望远镜、沙漏等仪器。清代时,并更名为“观象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改用西方技术制造出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纬仪等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这些仪器具有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风格,造型纹饰极为考究,至今仍陈列在古观象台上。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朝正统年间,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这里既有当时按照元代以来天文仪器复制的大型青铜天文观测仪器,又有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及外国传教士先后设计制造的精密新仪器,显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是研究古代天文科学成就的重要资料。

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

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历史见证,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保存完好,观测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古观象台历史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它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国门观象台北侧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后,于明正统七年(1442)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此时观星台和其附属建筑群已颇具规模。

1644年清政权建立之后,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1674年,由康

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康熙五十四年(1715)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至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架古仪都已装备完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5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1911年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 1927年,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将置于台下的浑仪、简仪、漏壶等7件仪器运往南京。现这7架仪器在分别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1]和南京博物院。

解放后,北京古观象台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在国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高级官员和科学界同行如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利时首相伏斯达等都曾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古观象台展览时间历法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时间历法》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时间历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研究成果。我国古代的历法较为特殊,大多为阴阳合历,从古六历到清时宪历,共102种。其中仅有2部纯阳历,前后经历了五次较为重大的历法改革。展览运用文字和图片说明手段介绍了我国不同朝代的历法概况。同时,展出了我国古代使用的一些时间量具,如日晷、圭表等。同时,亦有数架移自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近代天文摆钟原件。

观象台展馆

天象记事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天象记事》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和观测成就。例如: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天文图案、公元8世纪的敦煌星图、以及我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天区划分等。同时,展览还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天文研究成果:如对太阳黑子、哈雷彗星、以及超新星等的研究。展览立足于给观众以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全面了解,运用丰富的展陈手段,并有相当数量的实例模型。展览展出多年,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同时亦常年作为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教育基地。

灵台仪象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灵台仪象》部分主要对我国古代天文台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用仪器作了较为概括的介绍。展览表现了从西汉天文遗址开始一直到北京古观象台的中国天文研究机构发展历程以及浑仪和简仪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观测仪器。展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运用了大量实例模型与照片,同时还展出了我台首创研制的铜制古代天文仪器比例模型。展览自展出以来深受参观者和天文爱好者的欢迎。

古观象台仪器在明代,观星台上使用着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等大型仪器。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

观象台仪器

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六件新天文仪,至康熙十二年制成,计有: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新仪制成后,就将明代仪器全部移放台下,将新制六件仪器安于台上,进行观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理安设计的地平经纬仪造成后安于台上,这架仪器是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的合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纪理安在监制这架仪器时,竟将台下遗存的元明古仪充作废铜使用,幸后来有人发现并奏明朝廷下令禁止,才保留了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后,天体仪已不知去向)。这可以说是北京古观象台上古代仪器的一大厄运。

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亲临观象台,遍观了天文仪器后称,结构以浑仪制近古,刻划制度宜从今。于是,当时钦天监的有关人员集思设计制造了“玑衡抚辰仪”,制造工期达十年之久。这架仪器的结构,基本上与中国汉唐以来我国历代制造的浑仪相类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浑仪中的地平环和黄道环,时度刻划同于台上其它七件仪器,用圆周360。和九十六刻制取代中国古代的365.25。和百刻制。“玑衡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它重五吨有余,高大雄伟,雕刻细腻,除了作为观象台上的一架观天仪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艺品。

玑横抚辰仪

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北侧东端。仪重5145千克,仪高3。379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皇帝视察观象台时,看到台上天文仪器均为西洋的构造,随下令按中国传统的浑仪结构建造一架占仪。同年开始设计制造,工期历经十年。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制成。仪器南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御制玑横抚辰仪乾隆甲子年造”。仪器分为三重:最外一重叫子午双圈,双圈空隙表示子午线;赤道单环与子午双圈相交。子午圈下半部分用云座支撑,南北两极设有铜轴。中间一层由连接在南北两极的赤道经圈和游旋赤道圈组成。最内层是贯于两极轴上的双层赤经圈,其上端有一十字丝,使观测更为准确。玑横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架大型铜仪,无论从冶金制造还是雕刻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的发展水平。1900年该仪曾被德国侵略者掠至柏林,于1921年归还我国,重新安装在北京古观象台上。

纪限仪

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南侧,与赤道经纬仪相邻。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802千克,仪高3.274米.在中国此类仪器始于清朝.主要部件是一个60度的圆弧和一个干,干末端有手柄,柄端有一个小环,用来挂滑车的钩(滑车已散失),干的顶端伸出一根横轴,用来挂窥横(原窥横已遗失,现仪器上的窥横是后配的).横轴稍下位置,左右各立一个小柱,用来帮助测量.60度的圆弧而以流云作为装饰,背部有枢轴,可以随意调整高低,用半圆齿轮来支撑,同时还设有用来转动的柄轮,观测时可以左右升降,它的下面中柱,插入游龙缠绕的圆座柱里,,可四方旋转.该仪主要用来测定60度内两星之间的角距离.1900年曾被德国侵略者掠至德国,于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观象台上。

黄道经纬仪

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西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 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2752千克,仪高3.492米.是我国第一架独立的黄道坐标系统观测仪器.外圈正立的是子午圈,两极安有铜轴,用半圆契合,使它固定.里面为极致圈,连接在极轴上.距黄极90度,横置着黄道圈,和极致圈相直交,两圈的交点,靠近北极者为夏至点,靠近南极者为冬至点.最里面是黄道经圈,用铜轴贯于黄道南北极.支撑子午圈的是一个半圆形云座,座下用两条相背升龙支撑,下接斜十字交梁.此仪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黄道经度和纬度以及测定二十四节气.由于我国历代天文学家对黄道坐标系统并不十分重视,因此,该仪制成后使用较少。

地平经纬仪

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南侧正中位置上。制于康熙52年-54年(公元1713-1715年),由来华的耶酥会传教士德国人纪理安负责督造。仪重7368千克,仪高4.125米.此仪集地平经仪和象限仪的构造与作用于一体,所不同的是,将象限弧向上,游表不用夹缝方法,而采用游表两端各开一窥孔的方法,装饰上与前两架仪器有所不同,它是古观象台唯一采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式艺术装饰的天文仪器.使用时减少了由于两架仪器测量所带来的误差.1900年,该仪和其他四架仪器仪器被掠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内,后迫于舆论压力,于1902年归还我国.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侵略者留在挡风罩上的弹孔。

地平经仪

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台顶南侧,黄道经纬仪东面,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仪重1811千克,仪高3.201米.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此仪主体是地平圈,圈内设有东西通径,中间为圆盘,用云柱支撑.四隅用三根龙柱及一根铸造精细的铜柱支撑,下面是十字交梁,有螺柱用来调整水平.在东西柱上,又立两根柱,两只苍龙沿柱蜿蜒而上,顶端各伸出一爪,合捧一个火球,球心表示天顶,与地平圈的中心成一条垂线.沿垂线方向安有一根上指天顶下指地心的中空立表,此表可旋转360度,立表下端设有一个与它垂直的横表,其长和地平圈外经相齐,平放在地平圈上.立表的中空处,上下各设有一个立柱,柱顶端有一个垂直的小孔,旁边有一个小孔贯穿两侧,并与垂直的小孔相通,两个立柱用垂线相连,立表上端两侧,平置两个小柱,从小柱分引两条斜线与横表两端相连.观测时,使待测天体与横表两端的线,和中心垂直在一个平面上,就可定出地平经度.此仪曾于1900年被德国侵略者掠至柏林20年之久,于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观象台上。

赤道经纬仪

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的南侧东端.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2720千克,仪高3.380米.最外是子午圈,南北两极各安铜轴,用半圆契合,使它固定.距两极九十度位置,横贯着赤道圈,与子午圈相交,从南极处伸出两个象限弧用来支撑赤道圈.赤道圈内是一个可绕极轴转动360度的过极经圈----赤经圈.两极之间的通轴中央安有横表.仪器下边有一半圆形云座,用来支撑子午圈,它的中央有一洞孔,用来装垂球.该仪是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用途有十四项,主要用来真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该仪曾于1900年被法国侵略者掠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内,后迫于世界舆论,于1902年归还我国,重新安装在原来位置上。

天体仪

陈列在北

京古观象台台顶的西侧正中。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3850千克,仪高2.735米。此仪用一个直径为六尺的铜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着大小不等的镀金铜星1876颗,并把它们分为282个星官。球面上刻有赤道圈,与钢轴垂直。铜球外边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点代表天顶的的铜制火球。球面外与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着地平圈立于底座上。该仪用途有60多项,但它主要用于黄道、赤道和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视位置等。该仪曾于1900年被德国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观象台上,至今球面上还留有侵略者打下的弹痕。

象限仪

又称地平纬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台顶西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2483千克,仪高3.611米.主要部件是一个90度的象限环,环中间以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作为装饰.象限环竖边上指天顶,下指地心,横边与地平线平行,横竖两边相交于圆心。仪器的背面正中是数轴,轴两端是圆的,象限环固定在数轴上,可做360度旋转。东西各有一立柱,立柱上端、下端都有一横梁相接,梁中心凿有圆孔用来安装竖轴。象限环的圆心,伸出一根横轴,其上挂窥横,窥横下端有立耳,背面设有夹螺子(现已折断),旁边有游表(已遗失)。该仪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在地平上的或天顶距。1900年曾被法国侵略者掠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内,1902年归还我国,重新安置在古观象台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