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姓名:范鸿仙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安徽合肥

出生年月:1882年6月20日(清光绪八年五月初五日)

牺牲日期:1914年9月20日

曾任《民呼日报》、《民吁日报》编辑。后长期编辑《民立报》,倡导革命。参加谋划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一度任安徽铁血军总司令。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他闭门不出,不为高官厚禄所诱。宋教仁被害后,激烈反对袁世凯,协助柏文蔚发动二次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不久,奉孙中山之命回上海图谋举事。1914年9月20日,在上海寓所遇刺身亡。

范鸿仙,名光启,笔名孤,、哀鸿、纯黄、解人。安徽省合肥县北乡杏店村人。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小小年纪就文名远播。父亲范彦达早年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范鸿仙幼年时就受到反清思想的薰陶。1906年,他参加了同盟会。

此后不久,范鸿仙来到上海,结识了于右任、张静江、陈其美、宋教仁、章炳麟等革命党人。1909年5月,他协助于右任创办了著名的革命报纸《民呼日报》,常以“孤鸿”为笔名,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民呼日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后,于右任和范鸿仙不为所屈,又创办了《民吁日报》,不久又被查封了。次年10月他们又创办了影响更大的《民立报》,范鸿仙任总理和主笔。他的杂文短评,针砭时弊,抨击清政府,声讨列强侵略,揭露袁世凯阴谋祸心,笔锋犀利,文采博雅。每天报纸一出,供不应求,以至出现一块银元买不得一份报纸的盛况。孙中山称赞道:“范君一支神笔,胜十万雄兵。”

范鸿仙深知革命非舆论宣传而得成功的。他不遗余力参与谋划了安庆起义、广卅起义,以及黄花岗起义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筹划参与了光复上海、安徽、江苏的活动,还被同盟会委派负责南京的光复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赴敌营,说服清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起义,组织江浙联军,于1911年12月攻克南京。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范鸿仙任江苏省参事会会长。为巩固和保卫新政权,他毅然辞职,亲赴江淮招募壮士5000人,成立“铁血军”,亲任总司令,力主北伐。南北议和后自释兵权,范鸿仙仍回上海办报。是年8 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范鸿仙为首批党员之一。《民立报》成了革命党人的主要喉舌。

1913年,袁世凯独裁帝国的劣迹日渐显露,派遣特务在上海车站暗杀国民党中坚宋教仁,范鸿仙连稿致讨,笔锋直指“袁贼”。

袁世凯想拉拢范鸿仙,邀他到某地开会,到了那里,一看竟是一栋豪华的洋房,连汽车、仆人、美妾都配好了。范鸿仙勃然大怒,连称无耻,拂袖而去。

袁世凯窃国后,孙中山发动了护国讨袁的二次革命,范鸿仙与柏文蔚等人受命在安徽举兵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到处搜捕同盟会员,范鸿仙也在通缉之列。他流亡到日本,协助孙中山组建了中华革命党。1914年初,范鸿仙受孙中山派遣,冒险回到上海,组织了200余人谋划夺取上海镇守使公署。袁世凯悬赏十万大洋欲购鸿仙人头,1914年9月20日深夜,受袁世凯指使,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暗杀了年仅32岁范鸿仙,手下200余壮士也全部惨遭杀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