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窃蛋龙档案身长:2米
身高:3米
体重:33千克
食物:蛋类
活动范围:蒙古
生活年代:白垩纪晚期
窈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身长约两米,大小如鸵鸟,长有尖爪,长尾,推测其运动能力很强,行动敏捷,可以象袋鼠一样用坚韧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跑起来速度很快。
窃蛋龙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成年的窃蛋龙把卵产在用泥土筑成的圆锥形的巢穴中。巢穴中心深一,直径两米,每个巢穴相距7到9米远,它们的个子比较小,有时它们用植物的叶子覆盖在巢穴上,让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孵化所需的热量,进行自然孵化。
“在距今8000万年前,一只2米长的恐龙,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龙蛋时灾难降临了……”,这就是1923年俄罗斯的古生物学家德鲁斯在蒙古大戈壁上发现时一幕。发现时,这个恐龙骨架正爬在一窝原角龙的蛋上。当时的科学家认为它正在偷别的恐龙的蛋。于是科学家给它起了很不好听的名字,叫窃蛋龙。
后来,人们根据这条恐龙身体的特征,如:和鸟喙相似的嘴,没有牙齿等等,推测它是怎样偷吃恐龙蛋的:把蛋含在嘴里,再利用外力把蛋敲破。这样窃蛋龙就一直背着这个“黑锅”。
1990年,中外国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联合考察的时候,发现了完整的窃蛋龙骨架,它正卧在一窝恐龙蛋上面,很像是在孵蛋。看样子是正在孵蛋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掩埋了。科学家还根据窃蛋龙的喙部有各很坚硬的角质壳推测它可能是杂食性的,坚硬的喙部可以很容易地刻开软体动物的壳。因此,科学家基本认为窈蛋龙并不偷窃其他恐龙的蛋,反而它还有孵蛋的功能,所以许多科学复原图把窃蛋龙身上画了许多毛,强烈表示窃蛋龙孵蛋的观点。但是,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窃蛋龙的名字是不能改变的。
窃蛋龙的外形窃蛋龙体形较小,在外形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短,而且头上还有一个高耸的骨质头冠,非常显眼。它的口中没有牙齿,但是其喙部是两个尖锐的骨质尖角,这对尖角就像一对叉子一样具备了牙齿的功能,其作用和现生鹦鹉的喙差不多。窃蛋龙的前肢很强壮,每个掌部上还长着三个手指,上面都有尖锐弯曲的爪子。第一个指比其他两个指短许多。它还永远长长的后肢和尾巴。
窃蛋龙的生活形态生活在蒙古的窃蛋龙除了食用有限的植物果实以外,也会利用它喙部十分坚硬的骨质尖角去找寻其他的食物,因为它能够很容易地刺穿软体动物的外壳,所以古生物学家推测它可能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或许它真的会啄开其他恐龙的蛋去吸食其中的蛋液。如果它一旦被体格强壮但速度较慢的恐龙发现了的话,那么它唯一能选择的方法就是飞速逃离。此外,窃蛋龙喜欢群体生活在一起,而且自己进行孵化抚育活动。
窃蛋的真相1923年人们第一次发现窃蛋龙的化石时,同时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和一只原角龙的化石,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奥斯本认为它是在偷吃原角龙的蛋,所以把它命名为窃蛋龙。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窃蛋龙窃蛋的这宗冤案才被洗清,其实这窝恐龙蛋是属于窃蛋龙的,原角龙只是路过。窃蛋龙是个很爱自己孩子的恐龙,并不是偷蛋者。但是,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窃蛋龙的名字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这一略带贬义的名字得以继续使用下去。
窃蛋龙的孵化抚育行为成年的窃蛋龙把卵产在用泥土筑成的圆锥形的巢穴中。巢穴的直径一般为两米,每个巢穴相距7~9米远,有时它们用植物的叶子覆盖在巢穴上,让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孵化所需的热量,进行自然孵化。1923年发现的窃蛋龙,其两条后肢紧紧地蜷向身子的后部,两只前肢则向前伸展,呈现出护卫窝巢的姿势,和现代的鸡或鸽子等鸟类的孵蛋姿势完全一样。它是证明至少某些恐龙种类存在着孵化抚育活动的第一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