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刘宝山 1931年生,中国武术九段,自幼随父习武,深得少林武术之精髓,全国著名拳师,撰写有《传统少林拳套路教程》,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创始人。

布衣拳师倾情少林 民间隐土出山“武”起少林文化的大旗

昨日,东方的天空刚呈现出一抹白色,一位精神矍铄、农民打扮的老者健步走上少林寺大门的台阶,他就是出身于武术世家的中国武术八段、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创办人刘宝山先生。塔沟,是与少林寺比邻的一个小山村,和少林寺相距仅几步之遥,七十多年来,刘宝山已记不清,他从塔沟村到少林寺,来来回回走过多少遭。但他却清楚地记得刘家多少代来与少林寺之间的历史渊源,记得自己与少林武术之间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愫。

武林世家 系出少林

刘宝山

刘宝山祖传的石碑上记载,刘氏一族曾有三门先祖出任过少林寺方丈,少林功夫也随之传入刘家。从刘宝山的三世高祖刘廷选被推任为少林武守备,爷爷刘发泰被推任为少林寺文书和武僧总教头,到父亲刘景文在少林寺苦练少林功夫,成为武术界的明星,刘家和少林寺有了割舍不断的“武”缘。少林寺十九代名誉方丈德禅大师曾盛赞:“刘家世代都是少林寺的护法大师。”

出生于七代武术世家的刘宝山,五岁随爷爷、父亲学武,他的勤学苦练很快就博得了武学大师们的宠爱,众多武林高手争相对他进行传授和指点,曾一度造成师父争徒弟的热闹局面。几十年的磨练,刘宝山练就了一身绝技,精通四十多种拳路和十八般兵器,尤其精通“六合拳”、“七星拳”、“长护心意门”、操演“春秋大刀”、“六合枪”得心应手,还擅长点穴、擒拿、气功等少林绝技。他演练少林拳术出手如箭,收掌似电,震脚如雷,动作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刚柔并济,虚实兼用,声东击西,一招一式非打即防,实用性极强。后来,由于他文彰武显,被少林寺方丈提拔为武术总教头。

秉承祖训 行侠仗义走天涯

刘宝山

1948年,自幼受祖上历代行侠仗义,品德高尚的事迹影响,刘宝山18岁时,第一个报名加入村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历任乡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农会主席等职。1952年,刘宝山光荣地入了党,并当选为塔沟村党支部书记。1959年,刘宝山赴开封参加武术表演大赛,荣获一等奖。

历经考验,刘宝山成为“登封十大老拳师”之一。支持祖国文艺复兴,刘宝山将祖传的10多种稀有少林传统套路及拳术理论,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受到省体委的嘉奖。1979年,号称百万弟子的日本少林拳联盟会会长宗道臣,飘洋过海来嵩山少林寺朝祖归宗,刘宝山受命接待了他,并示范表演,切磋技艺。刘宝山的少林绝技震住了宗氏师徒,宗道臣叹服地说:“不归少林寺,焉得刘家拳!”。

仨徒弟逼师父 民间隐土出山世界扬名197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刘宝山从地里回家,迎面碰见三个陌生的年轻人,一边口称师傅,一边跪

在面前,刘宝山当即回绝了他们要拜自己为师的要求。然而,这三个人却不走,刘宝山上地干活,他们也上地千活,回家吃饭,他们也跟着吃饭。这样过了十几天,老拳师刘宝山被三个人的诚心和执着打动了,答应收三人为徒。

刘宝山收徒弟的消息在少林武林界迅速传开,许多青少年慕名而来赶都赶不走。看到这么多人如此喜爱少林功夫,埋藏在心底的“继承先祖志,弘扬少林功”的祖训,终于爆发了,刘宝山先是向生产队租借了一小块打麦场和三间茅草屋,又向相关部门申报了“少林塔沟武术学校”的相关办学手续。就这样,在1978年10月,登封的第一家民办武术学校就悄然而生了。

传文授武 “天下第一武馆”就是不一般

刘宝山

现在的塔沟武校是一所占地800多亩的现代化的、可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武术人才的少林塔沟教育集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第一武馆”。学校目前练功场地27万平方米,大型练功房19座,文化课教室400多个,有设施一流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生理化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等。现有在校生1.8万余人,教职工2000多名。

多年来,塔沟教育集团始终坚持“文武并重,德技双馨,传少林真功,育全新人才”的办学宗旨,注重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综合教育,连年被主管部门评为“教学一等先进单位”。

迄今,塔沟教育集团参加国内外重大武术比赛480多场次,共获得奖牌4383枚,其中金牌2071枚。先后荣获世界级冠军126人次,国家级冠军248人次。该集团表演团于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并于2004年8月远赴希腊雅典,在第二十八届奥运会闭幕式上进行表演。29年来,共为社会培养出了4万多名文武兼备的优秀人才。

修集福德 布衣拳师露真情方显英雄本色1997年以来,刘宝山撰写的《传统少林武术套路教程》、《健身、防身、修身——试论习武的三大作用》、《论中华武术的源头》等多篇学术作品在国内外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和震动。2002年,他被推举为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2004年,刘宝山被授予国家武术八段。2007年,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还受聘北京大学气功协会名誉教练、中国佛家功夫协会主席等武术界重要职务。2008年,3月,刘宝山老师傅被授予国家武术九段。

喧闹的现代生活与老校长刘宝山的生活好像是两个天地。至今他仍然住在祖辈留下来的旧窑洞里,仍然吃着家常便饭,喝玉米糊、南瓜汤,仍然穿着土里土气的老式布衣,然而,生活朴素、不张扬的刘宝山却在社会福利事业上大出风头。为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他不惜重金,不顾劳累,几乎踏遍了少室山下的所有角落,数次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先后打井8眼,耗资逾百万元。当从地下250米深处抽出清泉时,这位从没流过泪的老拳师却手捧泉水热泪盈眶。还投巨资,建起标准化的现代小学,并连年承担在校学生的全部费用,刘宝山在一次家长会上说:“我一生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再不能让下一代没有文化了!”

从5岁随爷爷、父亲练武到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从“三间破草房,一片打麦场”到今天的“天下第一武馆”,一切都变了,而不变的是刘家历代致力武学的痴情和意志、传播武学的无私和奉献,不变的是刘家人的超然、刚正的武德和品行。这一切是刘家的本色,也是少林豪杰刘宝山的毕生追求,以至成为塔沟武校的根,塔沟武校的魂。

山西梆子演员刘宝山出生在忻州市忻口村一个著名的梨园家庭。父亲刘德荣,艺名“云遮月”,是清光绪年间著名北路梆子青衣大师。他曾进京唱过戏,受到十三旦侯俊山的器重和提携。他通过侯俊山介绍给李连英,李向西太后介绍了刘德荣的高超演技,被招进宫给西太后和光绪帝献艺。受到欣赏并获奖。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故有“御戏子”的美名,因他的名气大,观众争相观看,据传,曾因看他的戏挤死过人,故有“要命旦”之称。刘宝山兄弟四人均继承父业。老大刘明山,艺名五月鲜,是著名晋剧青衣大师,与李子健、水上漂、筱吉仙同享“四大名旦”之誉。老三刘金山在剧团搞大衣箱工作。老四刘玉山,艺名六月鲜,著名晋剧小旦,后改唱小生。侄女刘玉婵,著名晋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姑姑花女子(与刘德荣同母异父)著名北路梆子坤角。

刘宝山从八岁开始随父亲学戏。学会了《武家坡》、《桑园会》同刘明山唱帽儿戏。父亲去世后,兄弟二人到张垣投奔师叔的“长盛班”演出。当时明山十五岁,宝山十二岁。刘宝山清脆的嗓音和难得的身材受到著名晋剧须生小二宝的器重,欣然提出收徒。他给宝山传授了《张松献地图》等几本三国戏。刘宝山有超人的悟性和非凡的记忆,很快便在张垣戏坛演二套须生角色。凭着他父亲的名气和个人的刻苦精神,张垣的各路名家都愿无私教诲。他曾向老十二红学过《醉写》、《金马门》,因他唱做均有老十二红的风范,同时十二岁在张垣登台,故得艺名“小十二红”。老十二红病故后,人们便称宝山为十二红的艺名。著名演员颜子红教过他《芦花》、《金沙滩》。他向十一红(陈宝林)和陈俊桃学过《天水关》等三国戏。一九二五年返晋演出,其间向老艺人驴肉红请教了许多三国。他的艺术日臻成熟,声誉日隆,很快蜚声内蒙和京津等地。在呼市戏报写着“山西梆子须生泰斗十二红”,在北京演出时有“西北马连良”之称。

刘宝山善于博采众长,为己所用。他在众名家的悉心教授下,根据自己的条件,将各路名家们的艺术精髓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他有一条天赋的好嗓子,使他具有超越同行的得天独厚的资本。他在艺术的成功道路上,在于他善于运用这一资本和他的苦心钻研。他的嗓音深厚圆润,运用自如,变化万端。激情时大气磅礴,哀怨时委婉缠绵。他的二音子婉转曲折,悦耳中听。他的道白清爽明丽,吐字刚而不火,柔而不温,极有艺术魅力。他的扮相逼真,功底扎实、文武精通,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须生艺术家。

刘宝山和他的徒弟范玉莲应聘来宁武剧团演出《桃园恨》、《天水关》、《打金枝》、《空城计》等戏。不仅使宁武观众大饱眼福,欣赏到刘宝山的高超艺术。而且对宁武剧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给他配戏的曹安卿、李明、闫金马等人没放过学习请教的机会。李明给他配演《迥荆州》中的赵云一角,在《闯宫》一折中,刘宝山给李明细心地传授了“闷场”的表演技巧。他心领神会,后来运用在《伐子都》一剧之中,获得成功。闫金马细心观察刘宝山的表演和唱腔艺术,潜心研究,终于掌握了刘宝山的唱腔和二音子技巧,在表演方面亦有其风范,故得“小十二红”之称。

[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